開發金拚中小企業減碳 獨門資料庫攻兆元商機
開發金資深副總經理張立荃(右1)與行銷長Gabriel Heredia(中)率領同仁,與臺大教授童慶斌(右3)團隊建立碳排計算模型,是分析手中客戶的利器。(攝影者.駱裕隆)
當歐盟、蘋果、Ikea陸續訂下零碳排放的年限,臺灣的出口業、供應鏈也面臨越來越迫切的壓力。這背後,既是強烈的轉型需求,也是新的商機。
開發金控在4月底宣佈,2030年達到全公司營運淨零碳排(編按:公司本身碳排總數爲零),且2045年達到旗下全資產投資對象,全數淨零碳排的目標。這是國內第一家訂出明確時間表的金控,也比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等國際大金融業者承諾的2050年目標更早。
「Green Business(綠色商機)本身,其實就是一個機會。」開發金資深副總經理張立荃說。前身爲工業銀行的開發金,有上千家中小企業客戶,讓他們嗅到了龐大的轉型需求,以及本身可透過投資與貸放款促成轉型的商機。
但這羣客戶背後是高達數百萬噸的碳排量加總,想要在2045年都歸零,怎麼做到?
開發金去年才首度被列入道瓊永續指數排名,今年便與國泰金並列臺灣金融業第一。現在,它還想在減碳議題上領先同業。去年上任的總經理龐德明,一開始甚至把原訂2050年的目標提前15年,最後內部討論才訂在2045年。高層的積極,讓員工也得動起來。
時間乍看很寬裕,卻絕難一步到位,他們設定以每年減碳5%來推動,並有3大步驟。
分析在地資料,中小企適用
「資料要完整,纔有辦法做決策。」負責該計劃的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解釋,過去,臺灣產業界在計算碳排放時,多是透過國外系統資料去推算,但,缺乏臺灣在地資料常導致數據不夠精準。
因此臺大與開發金合作,根據國內官、民來源的數據,花了1年建立出比照國際標準的各產業碳排放計算模型,包括中小企業都可採用。
經該模型算出,開發金本身的碳排放量1年僅約1萬6千噸,但,若納入旗下客戶與投資對象計算,整體碳排量則高達3、4百萬噸。
「(高碳排名單)列出來後,我們就開始去monitor(監控)。」張立荃指出,包括鋼鐵、石化等高碳排的客戶,雖佔其投資組合比率不高,卻佔總碳排量約5成,集中資源優先鎖定他們實施減碳計劃,問題就能解決大半。
第二步,是內部溝通。
「做這個要幹嘛?」「爲何現在要做?」張立荃回憶,不只是第一線扛業績的業務,連高階主管在會議中,也擔心減碳會影響營收。「一定會,」他坦承,當碳排放成爲衡量客戶的新判準,代表審查流程更復雜,也會限縮往來客戶範圍。
過去1年來,童慶斌與臺大團隊在開發金各子公司進行了多場工作坊,包括對董事會、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進而對內建立關鍵認知:「這不只是cost(成本),它是benefit(利益),是opportunity(機會)。」
「這是大勢所趨,你如果不往那邊(指減碳)去做,很可能到時候連生意都沒有。」他解釋,臺灣企業若達不到品牌客戶的減碳要求,被踢出供應鏈,連帶會衝擊提供他們資金營運的金融業。而金融機構若能及早辨識出此類警訊,也能大幅降低呆帳等風險。
這便是開發金兌現減碳商機的第三步:輔導客戶低碳轉型。
張立荃指出,除了臺積電等早已啓動零碳排計劃的大企業外,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將成爲他們現階段的重點對象,也就是擔任客戶的減碳顧問,提供資金外的另一層價值,藉此與同業創造出差異化,進而提高客戶對自己的黏着度。
若客戶經溝通仍無法改善,他直言,將透過逐步降低投資比重、甚至將該企業移出投資組合,來完成減碳目標。
福爾摩沙氣候智慧服務執行長曹榮軒指出,以數據推算,要完成全臺淨零目標,每年須付出1兆元的處理成本。這1兆元,就是金融業者可爭取的減碳商機。
「低碳轉型,沒錢萬萬不能。」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提醒,開發金看到減碳的重要性,而要將氣候、碳排內化到金融業務,需要原有人才建立新的技能,這是過去金融業缺乏的。
開發金衝得快,但一位金控副總私下告訴商周,縱然減碳是長期趨勢,實務上,臺灣對此重視的企業仍相當有限。
面對同業遲疑,「這(臺灣碳排數據)資料庫,我一定要公開出來,大家都在用,金融業合在一起,我才能確保產業有那壓力,去做改變。」張立荃說,「一定要大家共好纔有辦法。」
《商業週刊17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