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蔡政府不能坐視傳產奄奄一息

社論

去年全球地緣政治出現劇烈變化大陸經濟展現成長勢頭,美國卻受困新冠疫情,出現國力式微跡象,臺灣因高科技產業受惠大陸進口成長及中美貿易戰轉單效應,出口逆勢成長,加上資金涌入帶動股市、房地產上揚,經濟一片榮景,但長期而言,臺灣傳產將成爲地緣政治輸家

大陸已抓住主要經濟體

美國川普發動的中美貿易戰、科技戰,把全球推入中美兩強爭霸格局,去年初中美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後,原本各界認爲戰火可以暫歇,不料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特別是歐美受創最嚴重。由於病毒從大陸開始,川普指責大陸之餘,也加強對大陸的壓制(如對華爲祭出更嚴厲的制裁、把更多中企列入實體清單、逼迫中企下市、禁用大陸APP),同時找來更多盟邦圍堵大陸,如「信任夥伴關係」的自主供應鏈印太聯盟的強化等。一時之間,大陸大有被美國圍堵、陷入「經濟孤立」的風險。

但下半年局勢全然翻轉,先是11月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正式簽署,這是一個包含東協10國與中、日、韓、紐、澳等亞太15國自由經貿區,涵蓋22億人口、全球1/3的經濟總量貿易量,當然,也是全球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這個組織包含美國在亞洲最親密的日、韓盟邦、同屬五眼聯盟的紐、澳,這代表美國要在經濟上在亞洲圍堵大陸的企圖失敗,因爲透過RCEP,大陸已抓住亞太主要經濟體。

接着到年底時,「中歐投資協定」宣佈完成談判,這代表大陸與歐盟的經貿、投資關係將更緊密;在地緣政治上,代表歐盟拒絕與美國聯手經濟孤立大陸,即使內定出任拜登政府國家安全顧問的蘇利文,透過推文向歐盟表達「暫緩此議」的希望,並未產生作用,反而趁着拜登尚未就職,搶着和大陸完成談判,頗有讓「生米煮成熟飯」兼向美方示威的味道。

從宣佈協定完成談判,是由中、德、法領導人習近平、梅克爾馬克洪與歐盟代表一起出面,即可知重要性與政治性之高了。

大陸能夠在下半年翻轉地緣政治不利情勢,一個現實又重要的原因是:疫情很快就控制住,經濟迅速恢復成長,成爲去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成長的國家。與此同時,歐美都陷入深度衰退中,大陸成爲許多國家經濟的支撐力量,這個情況金融海嘯後,大陸成爲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貢獻成長比例高達1/3;同樣類似的是因歐美衰退而大陸維持成長,大陸進一步拉近與美國的差距。

根據國際各經濟智庫的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可望恢復正成長,因爲去年基期低所以數字都不錯,但歐美快則明年、慢則後年才能恢復疫情前的水平,但大陸今年能有8%左右的高成長。因此在可見的未來,大陸經濟將表現更好,成爲全球成長的領頭羊。歐盟也很明顯看到這點而寧可力排美國壓力,也要與大陸簽下投資協定,因爲歐盟在失去英國這個重要會員國後,能夠確定歐盟與全球第二大、同時也是成長最快速經濟體的關係,確實有其必要與迫切。

設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

在劇烈變化中,臺灣傳產的前景最讓人憂心,RCEP上路後,科技產品受惠於世貿組織(WTO)的資訊科技協定(ITA),出口競爭力較不受影響,但傳產並無此優惠,將無法享受區域成員國的優惠關係,競爭力、銷售量必然受衝擊;中歐投資協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大陸在「讓利」或是說讓步,包括汽車、金融、醫療、雲服務、交通運輸等衆多行業的市場準入程度都提高,臺商遲早也要碰上一波衝擊。

與此同時,臺幣的強勢升值到28元左右的價位,而且在美國持續寬鬆、負債大增、美元持續走弱情況下,看不見回到30元以上的可能,這會讓傳產出口業更辛苦,至於類似輪胎產業突如其來的反傾銷稅,就更是讓業者難以因應老實說,美國希望拉住臺灣的供應鏈,也着重在高科技產業,對傳統產業不會有興趣。

遺憾的是,在此情勢下,政府關愛的眼神還是集中在科技產業上;傳產或許不如科技產業般「耀眼」、產值亦較低,但傳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傳產的榮枯影響薪水階級家庭的收入。張忠謀曾說臺積電是地緣政治家必爭之地,臺積電競爭力夠強,無需政府擔心,傳產卻是地緣政治的輸家,政府該多關心傳統產業,除了喊了數十年的產業提升外,更該設法對外經貿談判,不論是加入哪個區域組織、或是與大型經濟體談成FTA,總該有點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