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朱子文化交流 兩岸琴師以琴載道

臺灣老師林法演奏《廣陵散》。 (中新網)

7月8日晚,隨着閩派古琴名家陳志強一曲《流水》,「朱子琴聲傳兩岸、尋根相望一家親」朱子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拉開序幕,60餘名臺灣同胞前來參加活動。

作爲第十五屆海峽論的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分論壇——閩臺古琴傳承與交流,此次活動將朱子創作的琴曲詩詞等融入閩派古琴演奏中,備受古琴愛好者的喜愛。爲期三天的活動中,兩岸琴師演奏會友,技藝培訓交流,以琴載道。

臺灣大學哲學博士陳淑娟以閩派版本曲譜演奏的《漁樵問答》,還有臺灣白陽樂團的《高山青》、臺灣老師林法演奏的《廣陵散》等,牽起現場來賓的鄉情。《循理朱熹》等古琴演奏中融入朱熹古詩朗誦,兩岸大師最後一曲古琴齊奏《歸來》,讓現場來賓久久不願離場。

研究古琴音樂美學的陳淑娟告知記者,臺灣出版的《與古齋琴譜》《琴學入門》兩本書,均介紹閩派古琴的發源地爲浦城。古琴是兩岸共同的文化遺產,臺灣用絲絃演奏的多,大陸用鋼弦演奏的多,今後將與大陸同行加強合作,在弘揚傳統藝術的基礎上一起提高。

「這次地點很特殊,浦城是福建古琴的發源地,清代古琴著作在當時的發行量很大。」陳志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漁樵問答》《陽關三疊》等中國大多數人彈的版本都來自於浦城的琴書,可見其影響力之大;浦城古琴具有文人氣,這是傳播福建特有文人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區別於其他派系的重要特點。

浦城閩派古琴,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清代古琴在浦城得到大發展,分出四大派系,即浙派、江派、閩派、川派。

作爲吉林藝術學院特聘古琴演奏專業副教授,臺灣老師林法已在大陸課堂教學5年。他將臺灣古琴氣息與大陸紮實技法相結合,通過交流更瞭解大陸文人古琴的文化。他說,隨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古琴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驚現完美的古琴演奏,古琴在全球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兩岸同胞讓古琴更快走向國際樂壇的責任也越來越大。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臺中市青年同心會理事張傳貞在活動發言中表示,朱子文化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兩岸古琴表演藝術家將朱子文化融入到古琴演奏中,很有新意;希望更多的兩岸青年一起了解和傳承朱子文化、古琴文化,攜手做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勤奮學習者、堅定傳承者、熱情傳播者。(張麗君、葉國寶、蔡東京)

(本文來源: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