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報/臺灣真的只能選擇代工一途?

圖、文/科技新報

科技部長張善政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臺灣市場太小資金來源不夠大,企業銀彈不夠多做品牌行銷國際市場只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不如專心代工再另往高毛利事業轉型。因此媒體將此論述定位爲臺灣不適合做品牌,應專心做好代工就好,再度引發各界爭論,然而品牌行銷與荷包深度真的畫上等號嗎?

在相關報導中指出臺灣宏碁、華碩、HTC 幾家做消費性電子的企業在市場掙扎求生,預算抵不上三星蘋果等公司,口袋不夠深,行銷策略無法發揮,經營只會愈來愈累,張善政的專訪或許可能被人斷章取義,片面解釋,好爲臺灣科技品牌找到失敗藉口,但臺灣難不成就只能做代工,或只適合代工,難以發展自己的品牌?

難在經營,品牌只是手段

科技新報 ( TechNews ) 認爲,事實上臺灣有名的科技品牌廠商中,以三家較爲人知的宏碁、華碩、HTC ,都曾享受過品牌經營的豐厚果實。過去宏碁曾經挾着 PC 品牌一哥位置坐穩全球市場好一陣子,後來的絆腳石並非因爲行銷預算不如人,而是企業內部制度與策略出問題,導致行動裝置浪潮來襲時未能趕在前頭,而在桌機筆電市場衰退後敗下陣來。如今宏碁是靠着過去品牌價值在企業整頓之際喘口氣,若沒有品牌的話,恐怕臺廠更沒有翻身機會。

▲ 根據 Gartner 在 2014 年第一季的統計,全球五大電腦品牌中臺灣仍佔有二個,以電腦品牌來說失敗還言之過早

再看也曾經風光一時的 HTC,當初靠着先進入市場的優勢,讓品牌橫掃全球,臺灣的科技製造與設計能力在全球市場上有目共睹。隨着愈來愈多競爭者進入市場,行銷預算不如人絕對不是 HTC 退敗的主要原因,真正關鍵在於產品策略出問題,包括當時爲人詬病雜亂產品線,以及缺乏強而有力的品牌形象,導致市場上的廣告訊息不一致,HTC 品牌強度減弱只是果而不是因。

華碩目前還能在國際市場上爭一口氣,因爲其彈性的產品策略和定位正確,加上研發實力仍舊很強,跟行銷預算多寡不見得有絕對關係

品牌是永續經營的承諾

夠多預算可以更容易打造出品牌沒錯,但不是絕對;成功的品牌行銷可決定產品成敗,但也不是絕對,品牌只是輔助企業走向更大市場的一種手段,臺灣消費性電子品牌今天仗打的辛苦,不是單純因爲預算,或是行銷策略失當所造成,而是和更核心的企業願景,產品策略,企業執行力與整合力更有關係。

比起做品牌,做代工當然單純許多,但既然臺灣科技品牌成功過,就表示這條路是行得通的,且企業品牌內涵美學成分,和說故事的能力是這個世紀最有價值的商業元素,也是企業多元實力的一種展現,它雖然是一條漫長的學習道路,但臺灣已經跑到中途,實在不需要走回頭路。

經營品牌要注意到的事務比起代工複雜許多,其中最重要是能帶給使用者什麼樣的承諾與願景,讓使用者認同,如果能讓使用者認同,不但利潤相對豐厚,後續營運策略也更容易推動,畢竟品牌所帶來的無形影響力不容小覷, 君不見年年品牌影響力的排行,都是價值數百億的估值在計算的。

就算臺灣代工廠在 cost down 方面有着獨步天下的經驗,也要仰賴新興市場低廉勞力密集做輔助,但在中國等其他新興國家中,勞力成本逐年增加、勞工意識擡頭,難道臺商要一招走天下,隨着地區發展而到處轉移嗎?這種辛酸比起做品牌也好不到哪兒去。

近年來,已經變成世界工廠的中國,也開始走出白牌的既有模式,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或許其品牌目前認同度不高,甚至處處有其他品牌的影子,但不容否認的,這些品牌也開始有着一定的影響力,連對岸都開始想擺脫「世界工廠」的刻板印象下,要臺灣繼續選擇代工的老路真叫人何以堪呀!

小米品牌來看市場與行銷

不過,中國像小米這樣的品牌,儘管有很多抄襲和學習其他知名品牌的影子,但在中國能夠快速地成長,不需要強大的研發實力,而是專注在行銷、資源分配統籌上,這樣的品牌運作模式,就是歐美人擅長的那一套,只要有夠大的 home market,就可以掌握到一定的市場,品牌很容易做得起來。

對臺灣廠商、臺灣品牌而言,home market 不能說是大,但也不能說小,如果連在地市場都耕耘不好,要如何經營海外市場。東南亞市場是這幾年快速成長的領域,中國品牌、日韓品牌在當地的深耕都是着眼於東南亞富裕起來的廣大市場。

臺灣品牌與臺灣廠商,能否在包括東南亞在內的許多新興市場找到新的天空,就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不同市場的文化,加強更多行銷資源,真正去尊重打造品牌需要的軟實力,而不是隻有研發能量和強大的業務團隊而已,企業主們更應該關心把資源放在對未來有加分、有加值的行銷人才上,擺脫製造業思維纔是臺灣發展品牌應該擁有的態度。

(首圖片來源:Robotcop 2014 中組裝機器戰警的中國工廠概念圖-來源 )

延伸閱讀:

臺廠打品牌戰 張善政:大問號 -中央社臉書豪砸 190 億美元收購 WhatsApp,強抗 Line、Wechat 入侵 準備好了嗎,孩子們?軟體正吞噬全球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