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可能「純屬偶然」 氣溫降到13度成重要原因!

恐龍示意圖。(圖/視覺中國CFP)

本報訊一種理論認爲,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等物種大滅絕。日本一項新研究發現,這可能是個小概率事件,因爲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位置,使恐龍等動物「很不走運」地滅絕了。有研究曾顯示,小行星撞擊地球后,會造成大量煙塵進入大氣平流層,遮天蔽日。美國一項研究就曾估算出,當時進入大氣層的煙塵阻擋了超過99%的陽光到達地球表面,讓地球陷入近兩年的黑暗。日本東北大學機構研究人員此次通過他們建立的「全球氣候模型」,重點研究了這些煙塵擋住陽光後造成的溫度變化結果發現,當時的煙塵可能使陸地氣溫降低了13到17攝氏度,而氣候的驟變可能是恐龍滅絕的重要原因。進一步研究發現,當時小行星撞擊的區域恰好位於地層有機物含量豐富的富烴區,高含量的有機物受熱後產生更多煙塵。他們通過模型估算,如果撞擊區域在有機物不那麼豐富的其他區域,產生的煙塵量可能不足以導致如此大幅的降溫,進而造成物種大滅絕。研究人員說,由於地球表面富烴區僅佔約13%,所以恐龍等生物的突然滅絕「很不走運」。他們下一步將研究大型火山爆發等對氣候的影響,以更好地瞭解類似事件與生物滅絕之間的聯繫。(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