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第一夫人──蔣宋結髮近半世紀 情分縈繞(十二)
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宋美齡未在公共場所露面,等於是銷聲匿跡,和她一九四三年所受到的熱烈歡迎恰成強烈對比。就在宋美齡「躲」在孔宅休養之際,國際間卻盛傳蔣介石和宋美齡將離婚的消息。流言來自英國蒙巴頓爵士的部屬,這位「大嘴巴」參謀告訴英國《每日郵報》駐加爾各答記者:「蔣夫人鐵定會離開她的丈夫而在美定居」。美國駐重慶的情報員則在發回華府的報告中說,蔣宋不致離婚,因離婚勢將嚴重影響中國軍民士氣,不過,蔣夫人可能會留在美國。對於這項轟動國際的新聞,中國駐美大使館起初不知如何應付媒體的探詢,後來接獲重慶的指示,乃發表聲明斷然否認蔣宋婚變的謠傳。宋美齡在紐約住了一年,直至一九四五年九月始返回重慶,其時日本已投降矣。
感情「老而彌篤」
《時代》週刊在蔣介石、宋美齡獲選爲一九三七年「風雲夫婦」的封面故事中說:「他是鹽商之子,她是《聖經》推銷員之女。在西方沒有任何一個婦女像蔣介石夫人在中國那樣擁有崇高的地位。她和她的丈夫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躍升爲古老的中國人民的道德與實質領袖,這項成就已涵蓋了一頁偉大的歷史篇章。」在西方人的眼中,蔣宋固然是一對權力夫妻,但也是中國希望之所寄,雖然這些「希望」於一九四九年隨着國民黨在大陸的崩潰而成泡影。
在臺灣島上,國民黨的政治環境變得單純了,蔣介石的政治敵人根本無法在「復興基地」立足,「保衛臺灣、反攻大陸」成爲蔣介石政權的金字招牌。在這塊閃亮的招牌下,蔣宋夫婦相依爲命,兩個人的感情「老而彌篤」;除了士林官邸,他們在陽明山、桃園角板山、南投日月潭和高雄西子灣等地設立行館。臺北住膩了,就到這些山明水秀之地散散心。在蕉風椰雨的寶島,蔣宋夫婦共同度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安定、最有意義的最後四分之一世紀。
一向注重養生之道的蔣介石,六○年代末期發生一場車禍之後,身體日漸衰退。北京進入聯合國取代臺北會籍(臺灣稱「排我納匪」)、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和國際形勢對臺灣的日益不利,使這位堅忍不屈的反共老人頗有時不我與之嘆。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深夜,蔣介石在大雨滂沱中撒手人間,終年實歲八十七。無從光復故土的「缺憾」,只能「還諸天地」了。
蔣介石去世後的士林官邸,跟以前大不一樣了,氣氛顯得格外悽其。宋美齡決定離開讓她時時刻刻都會觸景傷情的地方,一九七五年九月離臺赴美前夕發表〈書勉全體國人〉一文,她說四十八個春秋裡,「餘與總統相守相勉,每日早晚總統偕餘並肩一起禱告、讀經、默思;現在獨對一幅笑容滿面之遺照,閉作靜禱,室內沉寂,耳際如聞謦欬,餘感覺伊乃健在,並隨時在我身邊。」儘管蔣宋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大不相同,然經過近半世紀「漫嗟榮辱」的共同生活,他們的感情應已超越政治的現實和權位的頂峰而與日月共長。
大陸變色時,宋美齡遠在美國,並未親睹國破的場面,蔣經國伴隨其父倉皇赴臺。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美國大選揭曉,原本被一致看好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杜威竟意外敗北,輸給尋求連任的杜魯門。
國民黨在內戰戰場上的節節失利,以及對蔣介石政策素無好感的杜魯門再次主政,促成了宋美齡於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底匆匆飛美,希圖於危急存亡之秋在華府「抓住最後一根稻草」(to catch a last straw)。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出版的《生活》雜誌,刊登了一張宋美齡於十二月十日傍晚六時與杜魯門總統會談後,離開布萊爾賓館(Blair House)的一張照片。親蔣反共的《生活》雜誌在照片說明中不滿地指出,蔣介石夫人在華府等了十天才見到杜魯門,會談時間僅有一小時;在這十天裡,杜魯門卻有空接見曼哈頓的餐館老闆蕭爾(Toots Shor)。
赴美乞援 黯然飲恨
杜魯門說他不會像羅斯福那樣招待蔣夫人住宿白宮,他坦誠地告訴宋美齡,美國不會增加援蔣款項,多年後杜魯門指控蔣宋夫婦和孔宋家族從美國援華的三百五十億美元中「竊取」了七億五千萬美元,並稱他們「都是盜賊」(were all thieves)。宋美齡的「乞援」計劃完全落空了,她誤以爲她和國務卿馬歇爾的私交可以扭轉局勢;蔣介石、外長王世傑、駐美大使顧維鈞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都不贊成她的美國之行,但她執意要去,結果黯然飲恨。
個性堅強的宋美齡在寒冷的華府和紐約徘徊之際,難以想像五年前美國朝野和人民對她熱烈歡迎的盛況,以及在國會山莊發表演說的風光。「國破無外交」,杜魯門政府不願捲入中國內戰危機,他們採取袖手旁觀(hands-off)政策,以待「塵埃落定」(wait until the dust settles)。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