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畫標線型人行道議員轟淪市府提款機

北市近3年來狂畫866條標線人行道,遭議員質疑已淪爲市府提款機。(張立勳攝)

臺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力推鄰里交通改善計劃,在巷弄內畫設「標線型人行道」,議員潘懷宗質疑,市府3年來標線型人行道畫設多達866條,實體人行道僅新增11處,不但民怨四起,違停罰金估算更高達1.05億元,他批評柯P政績已淪爲市府提款機。北市交工處對此迴應,人行道畫設都有經調查、溝通,員警在取締前也會先勸導。

至5月底,北市有1588條標線型人行道,近3年增加866條。根據統計,民衆投訴標線型人行道件數,2017年912件、2018年968件、去年1086件,今年至5月底也有371件,投訴內容多爲設置疑慮、人行道遭佔用及停車空間減少。

潘懷宗表示,標線型人行道最大問題汽機車容易違停,與實體人行道少了高低差,3年來違停在標線型人型道上的違規汽車就高達9萬9066件、機車2萬8114件,若以最低裁罰金額估算,市庫至少增加1億597萬3800元。

此外,潘懷宗指出,依營建署「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規定,道路寬12公尺以上者,應留設人行道空間,有騎樓則可視需求設置,但市府在應該設實體人行道的88處路寬12公尺以上道路,卻仍畫設標線型人行道,3年多來新設實體人行道僅11處。

潘懷宗炮轟,市府狂畫標線型人行道,卻衍生違停或堆放物品亂象,政績已淪爲市府提款機。

對此,交工處副處長劉瑞麟迴應,標線型人行道滿意度達9成,通常是影響1樓住戶原使用習慣引起抱怨,畫設前都有完成溝通,不會爲畫而畫,另員警取締也採取先勸導後開罰,經檢討若標線型人行道改爲實體,還需由北市新工處編列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