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藍海策略 拚出競爭力

▲La New董事長劉保佑去年在廈門開首家直營店。(本報資料照片

▲兩岸習俗不同,伊莎貝爾在大陸主推多樣的複合式禮盒產品。(本報資料照片)

許多臺灣人耳熟能詳的老字號赴大陸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就是品牌在臺灣響叮噹,但到了大陸要從頭開始,還得面對「大陸老字號」的競爭。如何在強敵環伺的戰場上強壓地頭蛇;在全然陌生市場裡建立品牌形象,是臺灣老字號登陸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臺灣市場胃納量有限,許多品牌經數十年發展,成長已到極限。加上臺灣薪資所得增加緩慢,抑制消費力提升,只從事臺灣內銷市場,經營壓力將日漸沉重,因此不少臺灣老字號選擇進入13億人口的大陸市場,開拓事業第二春。

雖然兩岸同文同種,但頻繁交流也僅只這幾年,因此臺灣老字號前進大陸,打造品牌還是得重頭來,並非一蹴可幾。在臺灣家喻戶曉的品牌,在大陸不見得一定能成功營造品牌,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挑戰,鎩羽而歸臺灣老字號也不少。

La New 突顯服務優勢

臺灣老字號到了大陸發展,初期還未打響品牌知名度時,首先就要面對不計其數的當地品牌競爭,尤其是廉價商品攻勢。因爲臺灣商品單價偏高,常讓習慣購買廉價品的大陸消費者卻步;但採低單價,又無法和當地品牌做區隔

標榜先量腳,再選鞋」的La New皮鞋,經過16年的奮鬥,已成爲臺灣健康鞋的代表。但進軍大陸之後,加上關稅,La New售價比臺灣還高出4至5成。La New大陸業務主管指出,臺灣品牌要在大陸走中高價位路線,「高品質、好服務」是致勝關鍵。爲了突顯服務佳的優勢,La New特地將大陸直營店員工送回臺灣受訓。

這位主管也提醒,臺灣人喜歡的,大陸人未必能接受。因爲大陸幅員廣闊,各地風土民情生活習慣差異甚大。同樣的商品,在臺灣可能大受歡迎,在大陸卻乏人問津,因此事前做好市場調查很重要。

伊莎貝爾 產品多元

以一句「我們結婚吧!」打響品牌知名度的伊莎貝爾,在臺灣有近20年的歷史,2002年西進發展時,就碰到習俗差異的情況

喜餅是臺灣人結婚的習俗,但大陸普遍是送喜糖,伊莎貝爾中國區廈門分公司經理文峰表示,大陸只有某些地區結婚會送喜餅,例如上海寧波潮汕等。不過唯一不變的是中國人喜好送禮的文化。因此,伊莎貝爾就在大陸主推多樣的複合式禮盒產品,因爲產品類型豐富,包裝又精美,成爲大陸民衆伴手禮的好選擇,不僅銷售長紅,利潤也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