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重製衡 扁馬考量性別及省籍

自1996年起,臺灣開始直選總統因應政治環境變化副手人選有不同考量李登輝時代考慮的是政治制衡,扁馬則考量性別省籍平衡,至小英是「沖淡藍綠」,各總統候選人挑選副手的最大原則,就是爲自己加分。

1996年李登輝推動首任總統民選,在此之前國民黨鬧內鬨,以外省人爲主的「非主流派聲勢日起,當時的「人氣王」宋楚瑜在1994年首次臺灣省長民選中高票當選,爲壓制非主流派的氣勢,推動日後的「凍省」,李登輝找來祖籍臺南的連戰搭檔,被認爲是「政治制衡」。

2000年時,陳水扁勝選成就了首次政黨輪替,當時民進黨高喊平權女性成爲優先選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倡議民主婦權運動呂秀蓮,是陳水扁考量副手時的不二人選。

不過,扁的第二任續選呂秀蓮當副手,卻是有不同的考量,獨派大老吳澧培就透露,當時黨內反對,扁告訴他「如果不選她做副手,我這總統要怎麼選?每天光應付她的爆料就忙不完。」

2008年馬英九參選前,經濟正面臨挑戰,馬找了曾擔任過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蕭萬長作爲副手,除了借重老蕭財經專業外,蕭的臺籍背景也是原因

2012年馬爭取連任,找上吳敦義同樣也是考量省籍平衡,當時南臺灣幾乎全是綠營天下,爲了南北平衡,擔任過高雄市長的吳敦義順利出線

英文思維又不同,2016年大選前夕,社會瀰漫對藍綠惡鬥的厭惡,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名,又有低調「非典型政治風格」的陳建仁,爲小英沖淡藍綠色彩,也順利拿到不少中間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