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人》揹着骨灰走了17年

機場。

不尋常的一幕。

高雄市左營區祥和里長德文護送老兵骨灰大陸20幾省無數次。(本報系資料照片)

一個男人抱着一個紅布包裹的罈子,柔聲說:伯伯回家了。

對面,兩個男人跪在地上,含淚接過罈子,帶着哭腔說:大爹,你回來了……

罈子裡,是一個臺灣老兵的骨灰。

那個帶着老兵骨灰回家的人,叫劉德文,是一個「背骨灰的人」。

他的故事,特別動人。

0 1

1949年,蔣中正的國民政府,帶着一百多萬人去了臺灣。

這件事大家都熟知。

但多數人知道的,也僅限於此。

其實之後的故事,更令人感慨萬千。

在去臺灣的一百萬人裡,有六十多萬士兵。

他們都是大陸人,當時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跟着去了臺灣。

有的人,甚至只是上街去買東西,就稀裡糊塗上船走了。

當時只以爲是臨時停留,很快就會再回大陸。

卻不知,這一走,就是一生。

到了臺灣以後,他們搭建了簡易的住所,臨時住下來,等待回大陸的時機。

每天早上起牀,他們都把行李打包,隨時準備走。

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最後,幾十年過去了,他們永遠留在了那裡。

當年年輕力壯的小夥,都成了白髮蒼蒼的老頭。

因爲「禁婚」規定,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終生未婚、無兒無女。

很多老兵的晚年,都是孤獨終老

但是,他們從沒有停止想念故鄉心心念念地盼着,就算生時不能回,死後也能葬回父母墓前。

我們時候,都讀過余光中的那一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說的就是老兵們的思鄉情。

我今天講的劉德文,是臺灣高雄人,老兵們的鄰居。

他住的地方,叫「祥和裡」,是臺灣六大眷村(老兵居住地)之一。

他本來是一家銀行的主管,二三十年前的月收入就有人民幣1.8萬元了,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因爲身邊有很多老兵,他知道老人們生活很不容易。

有次劉德文外出,遇見一位老人哆哆嗦嗦地挪着小碎步去買午飯。

「只有500米的距離,2個鐘頭後我回來時,他還在一步一步往回走。」

他覺得心裡很難受,想幫幫他們。

於是,劉德文主動當起了志願者,幫助自理困難的老人買飯買藥打掃衛生

熱心又善良的他,因此被大家推選爲了「里長」,工作職責相當於咱們的居委會主任。

但這是一個純義務勞動,沒有收入。

很多老人都非常感謝他。

劉德文講:

有一位湖南老兵,高飛伯伯,99歲那年住院時,把我找去,跟我說:「里長,我明天就要死了,謝謝你這些年的照顧。」

沒想到隔天一早,他真的走了。

劉德文哽咽着說:

一個就要百歲的老人離世前專門跟我致謝,這份情感是我一輩子的財富。

2003年的一天,一位名叫文開發的湖南籍老兵,請劉德文到家裡吃飯。

老人打開了珍藏多年都不捨得喝的高粱酒,對他說:

「里長,有件事可以拜託你嗎?我87歲了,可不可以在我死後,幫我把骨灰送回我的老家湖南,葬在我父母的墳前,讓我跟他們團圓。」

「我這一輩子,沒給我父母盡過孝道,如果可以,起碼以後在九泉之下,可以服侍他們……」

劉德文無法拒絕。

每天和老兵們打交道,劉德文心裡很清楚,這羣被迫與親人隔絕了大半輩子、天天望着遠方發呆的老人,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葉落歸根

半年後,文開發老人去世了。

處理完老人的後事,劉德文便開始寫信聯絡他在湖南常德家人,並着手辦理各種複雜的手續。

2004年3月26日,他終於背上文開發的骨灰罈,踏上了老人魂牽夢縈的回家之路……

路途非常艱辛,他從臺灣出發,到香港轉機,抵達長沙後,還要再乘大巴去常德,最後再坐幾個小時的中巴才能到村裡

其間各種費用,全部都是劉德文自掏腰包。

0 2

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那次從大陸回到臺灣後,越來越多的獨身老兵,聽說了這件事,紛紛來求劉德文,也想要死後能夠魂歸故里。

劉德文不忍心拒絕,一一答應下來:

「原來只是幫我們社羣裡的,後來就是全臺灣都找我了。」

「2005年到2009年,這個時間段去世的人最多。」

「我最多的時候,一年做了100多次『孝子』,給他們處理後事,再一個個揹回大陸。」

每次送老兵回家,他都會將骨灰罈背在胸前。

「這些骨灰都是老人,你和老人走,自然是要攙着扶着,讓他走在前面。」

還有一個細節,很讓人感動:

坐飛機、住賓館的時候,他還會給老兵的骨灰,單獨買一張機票、留一張牀。

「他們不是貨物、不是行李,我要尊重他們!」

甚至,劉德文還辭掉了原本在銀行的高薪工作,只爲專心做好這件事,不負老兵們臨終前的囑託。

那60多萬臺灣老兵,來自祖國的天南海北,河南的、山東的、湖南的、湖北的、安徽的、江蘇的、四川的……

在大時代的洪流中,他們如同一顆砂礫,被集體裹挾於此,在無盡的想念和期盼中,過了一生。

有一位91歲的徐伯伯,說起來就流眼淚

「我20歲到臺灣,怎麼來的不知道,能不能回去也不知道……命運嗎?說不清。反正我這一生,莫名其妙,稀裡糊塗。」

「60萬從大陸來的老兵」,在旁人眼中,是一個陌生、遙遠的羣體。

但劉德文深深知道,那都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可憐人。

他盡心盡力的,想要多幫一個,再多一個……

後來,求他幫忙的不僅僅是高雄的老兵、臺灣的老兵,還有越來越多的大陸家屬,在新聞上看到了他的事蹟,希望他能幫助自己尋找身在臺灣的親人。

好人」劉德文,依舊無法拒絕。

而這種情況又是最麻煩的,因爲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到底是死是活、身在何處。

爲了蒐集信息,劉德文跑遍了臺灣所有的軍人公墓以及亂葬崗

但還有不少人被隨便葬在了路邊或者山裡,連個清晰的碑文都沒有,尋找難度特別大。

有一次,爲了找一位於1988年亡故的山東聊城老兵,他硬是在亂葬崗裡挨個找了15個月,才發現這位老兵的墳頭

還有一次,受一位湖南籍老兵的孫女所託,他在山裡找了整整3天,結果不慎摔下山坡,斷了兩根肋骨。

老兵家人得知後特別歉疚:「劉里長,不要找了,也許我爺爺命中註定要被葬在臺灣。」

可劉德文卻不同意:「我都還沒有放棄,你怎麼就先放棄了呢?」

一個月後,老兵的墳找着了。

0 3

從銀行辭職後的劉德文,沒了收入,也沒了前途。

爲老兵們做的這些事,不僅勞心勞力,還要自己倒貼錢。

起初,妻子、家人、周圍的鄰居熟人們,都不理解他,各種流言蜚語也特別多。

有人說他腦筋有問題,發神經病了;

有人懷疑他目的不純,是爲了得到老兵們的遺產。

他雖然委屈又生氣,但沒有做過多的解釋,只是帶着妻子去了一趟山東夏津縣

一路上,妻子看着身材瘦小的他,揹着8公斤重的骨灰罈,走在崎嶇的山道上,汗水溼透了衣衫。

到了村口,則看到一個90多歲的老人,跪倒在劉德文跟前,一邊給他磕頭,一邊痛哭着說:

「謝謝你!謝謝你!」

「把我哥哥帶回了家,圓了我母親的遺願啊!」

哥哥一走就是六七十年,母親當年遺憾離世,妹妹也早已不抱希望。

如今忽然抱起哥哥的骨灰,妹妹的心情,可想而知。

劉德文的妻子親眼見到了衆人齊齊下跪,悲痛大哭的場景,也深受感動,理解了丈夫所做的一切。

在回家的路上,決心做丈夫最堅強後盾的她,默默地對劉德文說:「以後,孩子我來養。」

而劉德文妻子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臺南大地震的那天。

半天的時間裡,劉德文接了40多通大陸打來的電話,都是他在各地的「兄弟姐妹」們,關心他們一家是否安好。

還有一次。

劉德文送一位老兵回家。

這位老兵離開大陸時,剛剛當上爸爸,孩子還襁褓中,嗷嗷待哺。

而如今重歸故土,父親已是一罈骨灰,孩子也早已兩鬢蒼白。

那個孩子給劉德文連磕了3個頭,大哭着說:「我從小被別人叫沒爹的孩子,現在我終於見到我爸了!」「你是我們家四代人的恩人!」

0 4

在背起骨灰,往來兩岸的這17年裡,劉德文已經送200多名去世的赴臺老兵,回到了大陸故鄉。

將一個個漂泊異鄉的魂靈,送回生命的原點

最頻繁的時候,他一個月要跑大陸三趟。

但他早已習慣。

如今,眷村裡曾經燈火通明的老兵樓,只剩下幾盞微弱的燈光了。

可是「靈魂擺渡者」劉德文,決心一直做下去。

「只要還有一個老兵要回家,我就會陪着他,如果我能活到80歲,那我就做到80歲。」

在當下這個時代,一個人不求回報地做一件好事,並且堅持數十年,無疑令人敬佩

而對劉德文,在敬佩之餘,我心裡更多的是感動。

咫尺海峽,隔不斷血脈親情。

有的鄉愁遙遠而沉重,而有那麼一個好人,願意背上那沉甸甸的思念,不辭辛勞,帶他們回家。

這是多麼大的善良,多麼濃的悲憫,多麼深的懂得。

希望回到故土的老兵們,終得安息。

希望好人劉德文,一生幸福平安。

作者:李月亮。高人氣作家,新女性主義者,紮實寫字的手藝人。以理性和智慧陪萬千女性成長。新書《好的人生,不慌不忙》噹噹網熱賣中微信公衆號:李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