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時代/林俊德談良善是最佳指引

圖、文/良心時代

「22K究竟對年輕人公平嗎?」隨着12年國教新方案出籠,追求入學公平性呼聲再度沸沸揚揚,究竟我們要教育出怎樣的下一代?怎樣是讓孩子適才適性發展的教育政策?臺灣究竟怎麼了?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光芒變得黯淡?

「現今的社會,檢討別人多,反省自己少;要求別人快,付出行動慢。傳統的倫理價值、良知美德似乎已不適用在這科技高效率發展的新時代了嗎?」逢甲大學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中原大學生物環境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林俊德拋出這樣的反省議題,他是倫敦帝國學院化學工程系博士,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環境生態學門毒物高級處理技術」,前往英國留學五年。

林俊德本身從事教育工作,加上實際接觸臺灣與英國的教育環境。他以近年來臺灣所票選年度代表字,解析背後所隱藏的社會焦慮。2008年他剛剛返國,當時臺灣年度代表字是「亂」;2012年的年度代表字是「憂」;到了2013年票選出「假」字,大衆彷彿恍然大悟。反映出這幾年大家對社會亂象的擔憂,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社會失序、勞資關係緊張等問題的焦慮日益加深。

▲圖  逢甲大學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林俊德呼籲在2014年「良心時代」運動啓動之後,大家從“心”出發,重新省思良心的意義,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每個人心中都有道德,只是不見得有道德勇氣!」

林俊德指出,這年頭要做良心,怕被人家認爲唱高調;想做好事,又怕被詐騙集團坑。

「於是大家對過去建立的價值體系開始懷疑,對於要走的方向感到迷失。例如:高等教育的意義是爲了爭取世界頂尖?還是爲了培養各種人才,讓社會長期發展達到平衡?」林俊德談到當前的迷思與矛盾。

「若大學生只想輕鬆取得學分學位,而疏忽專業態度之養成及實力培養的重要性,而當教育訓練之最終結果無法反映出就業市場之所需,無法找到可以發揮所學及其能力的工作時、就會造成年輕人的徬徨、看不到努力工作是否還有未來,社會因而動盪不安。而過分追求個人卓越、強調競爭力,使得團體榮譽紀律被忽略,人心也越趨自私。」

林俊德分享留學生在海外的心情,「在國外唸書時,我知道自己就是代表歐洲人眼中臺灣人,除了看見國外好的地方,也希望介紹臺灣的美好讓世界知道。」他很高興去年從「看見臺灣」的影片中,重新看見臺灣的美,卻也看見臺灣的污染、看見臺灣的成長、看見臺灣的改變以及看見臺灣的問題。研究所就讀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的林俊德,並沒有忘記臺灣對他的教育與栽培,「生活在這美麗的島嶼,我們都有責任讓這塊土地永續發展下去。回來家鄉的感動,在每次飛機抵達國門時,重新思考:我可以爲社會做些甚麼?」不只企業談社會責任,人人都可以省思自己的社會責任。

隨着今年「良心時代」運動在全球展開,讓林俊德感受到一種鼓舞與希望,「2014年是良心時代運動啓動的元年,不僅是新的開始,更是“心”的開始!呼籲大家從“心”出發,正本清源,讓我們大家重新省思良心的意義,以及如何落實良心在日常生活中。」

他除了積極響應活動,也以此作爲教育的信念。林俊德引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主題曲“Vois sur ton chemin”的歌詞:「望着你的前路,一羣被人遺忘了的迷失孩子,伸出手帶着他們,爲了引領他們走向另一個明天。在深夜時分感覺到一股希望之流,生活的熱忱光榮之路。天真爛漫的愉快,很快就被忘卻並消褪,一道金色的光芒長照不衰,一直到路的盡頭。」林俊德說:「是的,教育的意義就是這麼簡單。」

他除了積極響應此活動,也以此作爲教育的信念。林俊德引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主題曲“Vois sur ton chemin”的歌詞:「望着你的前路,一羣被人遺忘了的迷失孩子,伸出手帶着他們,爲了引領他們走向另一個明天。在深夜時分,感覺到一股希望之流,生活的熱忱,光榮之路。天真爛漫的愉快,很快就被忘卻並消褪,一道金色的光芒長照不衰,一直到路的盡頭。」林俊德說:「是的,教育的意義就是這麼簡單。」

他強調有心推動,就得付諸行動;想要改善,就不怕事小力微。讓臺灣更好,社會變得祥和,讓人心回覆良善,就從你我開始!

本身是環境工程專家的林俊德,建議大家可以從小處着手,共同打造祥和的世界,「從買早餐少用一個塑膠袋開始,從對身邊的人好言好語開始。一個微笑、一份關心,社會不見得馬上會改變多少,但是好的力量卻可以因此傳出去。」

「良心時代」專屬網站: www.aneo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