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凝視:楊渡》1624年,臺灣命運的密碼

重現358年前鄭成功率軍登陸鹿耳門,鹿耳社區第4年改裝膠筏模擬「戰艦」登陸。(程炳璋攝)

居住在距離30幾公里外的福建海商顏思齊發出邀約,說:「你有船隊,也有海員,要不要跟我們一起去馬尼拉工作?」

所謂的「工作」,就是合夥,一起去馬尼拉搶劫西班牙商船。當時馬尼拉和中國福建月港的貿易量大得驚人。西班牙在南美洲開採銀礦,運到馬尼拉,向中國購買絲綢和瓷器。據估計,每年從馬尼拉流向月港的西班牙銀幣,至少在100萬比索。後來有人估計,全世界的白銀至少有1/4是通過馬尼拉流入中國,所以明朝被稱爲「白銀帝國」。西班牙人更稱這一條航線爲「黃金航線」。

絲綢是歐洲人無法想像的精品,克拉克瓷更是神奇。歐洲當時還沒有製作這麼精美瓷器的技術,只有玻璃水晶工藝,因此對瓷器如何製造出來,讚歎不已。絲綢和瓷器名揚歐洲,是貴族的最愛,也是家世的表徵。

此時荷蘭已經結束和西班牙籤訂的十二年停戰協定(1609~1621),趁着西班牙捲入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泥淖,荷蘭再度發動獨立戰爭。特別是西班牙實力逐漸虛弱,海外基地不再有堅強的戰力補給,更是戰力旺盛的荷蘭的目標。在亞洲,如果能夠攻擊西班牙的黃金航線,獨佔中國貿易,那不僅是商業上的巨大利益,更是切斷西班牙的金脈,對獨立戰爭是非常有利的戰略行動。

在此之前,荷蘭東印度公司已兩度攻打澳門。一次是1602年,被葡萄牙的軍隊打敗,兩年後他們轉到澎湖,但不久就被明朝海軍包圍而撤退。但是荷蘭並沒有忘情澳門和中國貿易的利益,因爲1603年,他們在麻六甲海峽附近俘虜了一艘葡萄牙船,把那一艘船拉回阿姆斯特丹,船上的絲綢和瓷器舉行拍賣,竟賣出了340萬荷蘭盾,比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時資本額的一半還高(用當時一個荷蘭教師的年薪約280荷蘭盾來比,現在年薪約6萬美元,整條船價值相當於今天的7億美元)。所以1622年,巴達維亞總部再度集結重兵,全力進攻澳門,不料遭遇葡萄牙軍隊的堅強抵抗,荷蘭損失慘重,最後跟上次一樣,再度退到澎湖。

澎湖只是一些小小的海上羣島,食物補給非常有限,大部分是近海魚貝,缺乏肉類食品,無法供應荷蘭海軍的需要。於是他們到福建、廣東沿海去打劫,不僅搶食物,也殺人並俘虜平民,帶到澎湖成爲建城堡的奴隸,或者賣到巴達維亞,當成奴隸販賣。

這些惡行不斷髮生,引起民憤,不斷向大明皇帝抱怨,皇帝最後下令全面開戰,趕走荷蘭。此時,福建巡撫南居益也是一個敢戰善戰的人,1624年2月開始,他採取逐步包圍澎湖各小島的戰略,逼得荷蘭撤退到臺灣。

1624年8月下旬,荷蘭開始撤退到大員。新任臺灣長官宋克到了大員,找了李旦的合夥人─已經在臺灣的魍港落腳、有幾百個人馬和十幾條船可差遣的顏思齊。而顏思齊派出了結拜的28個兄弟之中,最年輕且外交能力最強的鄭芝龍,跟着荷蘭出發,帶隊去搶劫月港(廈門)到馬尼拉航線之間的商人。鄭芝龍的命運因此轉變,然後纔有了鄭成功與後來的趕走荷蘭。

荷蘭來臺灣的目的,不是爲了「殖民」臺灣,而是建立海上貿易站,以作爲在東亞海域搶劫的基地。而搶劫的目的,也不只是搶劫,而是要掠奪並獨佔中國與西班牙、葡萄牙之間的貿易,真正的利益所在正是絲綢、瓷器的貿易。

質言之,臺灣之躍上大航海時代的世界舞臺,不是因爲臺灣有值得殖民的地方,而是爲了與中國貿易。這個地緣政治,纔是臺灣成爲亞洲貿易港的關鍵。澳門、香港也一樣,都是來自中國大陸地緣的貿易、商業、政治關係。瞭解了這一點,再看看鴉片戰爭時英國攻打臺灣,清法戰爭法國攻打臺灣,日本殖民臺灣,再意圖攻打廈門,就可以瞭解臺灣的命運,其實是與大陸命運相連結。

如果臺灣離大陸遠遠的,像南太平洋的島嶼,那今天還有哪一個歐美國家會理會臺灣呢?當然,就不會有什麼兩岸問題了。臺灣當然是原住民穿着傳統服飾唱歌跳舞的好地方,漢族也不會來了。

臺灣命運的密碼,其實早已寫在1624年的關鍵年代裡。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