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曙光初現 積極政策信號扭轉市場悲觀情緒

從2021年初高點至2022年10月低點,MSCI China指數下跌累計超過60%。其原因除了經歷2021年嚴厲的互聯網監管、房地產去槓桿政策之外,今年過於極端的防疫政策,和民營企業開發商生存極其困難,均導致經濟增長承壓,失業率問題突顯。更甚者,二十大的人事任命結果,又讓市場對未來中國是否輕經濟、重安全產生不少疑慮。

姑且不論權力過度集中和新領導團隊經驗是否足夠的擔憂,市場對於短期政策走向的反應,的確充滿悲觀情緒,尤其外資主導的港股竟比A股反應更爲負面,充分顯示其對中國新領導階層的不信任,以及對未來政策方向的高度不確定感。

持平而論,相較於十九大提出的共同富裕,二十大並沒有太多意識形態的轉變,其重申經濟發展爲第一要務的基調,相當程度也能減緩市場的擔憂。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雖然國家安全和供應鏈自主的重要性持續提升,但其力道並未大到阻礙經濟發展,中國長期經濟增長計劃,仍以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爲目標,由此推算未來13年的年均增長率可以維持在4%上下。

依統計局公佈的資訊,第三季製造業PMI下滑0.9至49.2,進出口貿易數字,則是自2020年以來首次轉負。在基建投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影響經濟走勢最大的變數,應在於房地產和消費。這兩個領域今年以來一直受制於房地產政策放鬆的力度不夠以及清零政策而反覆不定。在悲觀情緒蔓延之際,11月8日民間企業融資「第二支箭」和11月10日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措施,被視爲政策表態的強力信號。

本輪房地產大幅走弱,已形成多年以來最嚴重的下行週期;房地產新開工和房地產銷售面積分別從先前的高位下降50%和30%以上。房地產直接和間接影響中國GDP的25%左右;和房地產相關的稅收和土地出讓金則佔地方政府總收入的三分之一,是地方基建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因此房地產是否能回暖,對於經濟走勢將會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

過去幾個月以來,房地產政策逐漸邊際寬鬆,但在房價下跌、融資受限、銷售疲弱和市場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民營開發商的困境並未獲得有效解決,仍受困在惡性循環中。新的政策焦點放在支持民營房地產企業發債融資,包括新增額度、中國人民銀行直接提供資金、大幅放寬抵押品等。此外,信貸和債券融資均有相關支持政策出臺;接下來,對於「第三支箭」,如股權融資的支持也可期待。

在防疫政策部分,雖然調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政府尚需進行多項重要準備工作。但至少新出臺的二十條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先前相對激進嚴格的清零政策,對未來進一步的寬鬆調整做了鋪墊。防疫政策的調整,對於消費信心和復甦至關重要,市場目前普遍預期明年3月召開兩會後,可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模式。

總而言之,在海外通膨數據降溫、美元回落的大環境下,人民幣匯率壓力已獲緩解,中國股市震盪可望止穩。尚待留意的是,由於房地產寬鬆政策傳導至銷售回溫仍需時間,而防疫政策放寬也須循序漸進,短期內市場難免因疫情反覆和基本面數據不佳而有所波動。

本文以爲,12月初即將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聚焦當下經濟局勢和定調明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指標;新一屆領導團隊的具體表現,可供市場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重點和方向,有更正確的理解和認知,並且有助於重新評估其增長動能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