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鎮-風浪裡的慰藉

一句“一府二港三艋”,點出了鹿港臺灣早期開發史上不可小視地位

我們踏上這被稱爲“二港”的鹿港小鎮時,正值週末,滿街滿谷都是遊人,摩肩接踵,扶老攜幼,手裡舉着寫有“鹿港文化美食遊”的導覽冊子,興致昂然地訪古蹟、品美味。這座具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小鎮,魅力依舊。

鹿港,位於臺灣省西海岸,與福建泉州隔海相對。明末清初,泉州一帶大陸先民就是從這裡泊舟登岸,

開始他們的創業歷程。隨後的鹿港,商賈雲集,人文薈萃,漸漸成爲臺灣中部地區經濟、文化、軍事樞紐,成爲僅次於府城臺南的第二大城市

如今的鹿港雖已走過繁華,榮景不再,但當年廟宇街巷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成爲歷史的見證。暢遊其間,遠古幽情不禁油然而起。

來鹿港,必看天后宮。建於明朝末年的天后宮,正殿所奉祀的是由福建莆田湄洲恭請來的媽祖神像。相傳清康熙22年(即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就是捧着這尊媽祖神像率軍收復臺灣的。幾百年來,香火鼎盛,媽祖的面部都因此變成了黑色,故有“黑麪媽祖”之稱。

洋溢着歐風情調的民俗文化館是由辜氏家族捐獻土地建築傢俱收藏品而建立的,珍藏着先民的服飾、祭祀用品書畫傳統戲曲樂器等,是瞭解鹿港民風、民俗的重要窗口,其建築本身也是鹿港小鎮上華麗氣派地標

位於中山路十宜樓附近的甕牆同樣不容錯過。早年往來鹿港的船隻常以磚石和酒甕壓船以避風浪,酒喝完了,酒甕卻堆積在房前屋後。不知從何時起,有人用喝完的酒甕或壘牆或做窗,別有一番風味,人們紛紛效仿,甕牆竟成爲鹿港一道別致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