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片每年10配額」入圍金馬還得靠籤運!鄭秉泓:已成政治問題

▲第55屆金馬獎入圍名單公佈記者會。圖爲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朱世凱臺北報導

創下金馬獎史上首次雙影后的《七月與安生》於今年3月在臺上映,不過這部秒哭神片早在2016年就登上大陸銀幕臺灣卻因陸片配額限制,導致隔了16個月才能在影院觀看,影迷因爲看不到想看的電影,要求文化部開放配額,使得解禁聲浪越漲越高,不過配額制度究竟有沒有實施的必要?資深影評人鄭秉泓表示,「陸片配額早已超乎文化部權責,而是政治問題了。」

早期陸片配額是以送件順序排隊,不過後來申請者逐年增加,因此在2013年起改採抽籤制,前10名就可在當年搶先上映,其餘的只能按照抽出順序遞補;文化部因爲配額問題歷經種種抗議,於2014年起宣佈「菁英外卡條款,如果陸片有在坎城、柏林、威尼斯等世界三大影展美國奧斯卡獲獎,或是勇奪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將不受每年限,可直接上映。

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電影無法通過10個配額的窄門,除了《七月與安生》面臨過這樣的窘境外,《老炮兒》也是得獎隔年才上映,影迷便認爲文化部死腦筋且不知變通,紛紛在網路上發表意見,連綜藝天王吳宗憲都表示「臺灣是啥怪地方!」

但是配額限制難道只是文化部爲了保護國產電影所設?鄭秉泓認爲,配額制度不只關係兩岸影視經濟,還涉及兩岸關係,如果今天陸片來臺,圖的不是票房而是以此進行「文化統戰」,那臺灣是否還能在影視方面握有自主權

反對配額限制的網友認爲,臺灣擁有民主和言論自由,但是配額制度變相成爲獨裁的意識形態,電影上映的類別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倘若真要限制,那是否歐美電影也要經過抽籤篩選;支持限制的網友則認爲,配額制相當公平,所有電影都是齊頭式平等,不會因爲政治敏感就遭到禁播,因此純粹是運氣問題。

鄭秉泓表示,臺灣電影不能、也很難自絕於大陸影視產業之外,不過相信陸片配額可以是與對岸協商時的一個籌碼,即便臺灣的市場小到令大陸不太在乎,但籌碼始終是籌碼,關鍵在於如何運作。面對詭譎難測的兩岸關係,該如何從政治到文化拉出一條穩固的路徑,既要能正視當前臺片對於大陸爲首的大華語區影視市場的依附情況,還要能保全文化主體性和自由創作空間,這考驗執政者智慧格局

▼《七月與安生》翻拍電視版。(圖/翻攝自《七月與安生》、《新浪娛樂》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