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以房養老”有詐,請收下這份防騙攻略!

不用出錢,只要把房子拿出來做個擔保,不影響住,也不影響出租,每月還能按時拿到一筆利息……這樣“躺着掙錢”的好事兒,您信嗎?因爲聽信了這些不法分子畫的餅,不少消費者落入了“以房養老”“投資養老”的騙局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佈2021年第三期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提高風險防範意識,一些不法分子以投資養老、以房養老等名義進行虛假宣傳,實質是非法吸收社會資金,擾亂金融秩序,要遠離這類非法金融活動,保護自身權益。

“以房養老”本是養老保險嘗試,卻被不法分子假借名義編織騙局

“他們告訴我,以房屋抵押借貸,可以獲得年利率6%的收益。”北京的退休工人孫先生說,2018年他與一家名爲普伴金服的投資公司簽署了一份“以房養老”的理財項目穩貸寶”,本想着掙點收益,沒想到不久之後,利息停付了,還接到了小額貸款公司的催債電話,同時面臨着失去房產的危險。不僅孫先生,2018年普伴公司爆雷後,100多套房產的業主都陷入了“錢房兩空”的困境,有的被小貸公司告上法庭,申請了強制執行

“普伴金服”的騙局並非個案。今年2月,最高法發佈老年人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以房養老”騙局也位列其中,這類騙局已經成爲詐騙老年人的典型手法

“以房養老”本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嘗試。2013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通俗地稱爲“以房養老”。“以房養老”模式,給“名下有房產、手中無現金”的老年人提供了一種新的養老思路。

據銀保監會介紹,正規的以房養老是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即將住房抵押與終身養老年金保險相結合的創新型商業養老保險。擁有房屋完全合法產權的老年人將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佔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保險公司)同意的處置權,並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後,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於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

這種保險目前在我國還處於試點階段且比較小衆,其准入門檻高、法律關係複雜、風險因素多,對機構業務開展和銷售管理都非常嚴格。而不法分子所宣稱的“以房養老”,與國家試行的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完全無關,只是打着國家政策的幌子爲非法集資活動造勢宣傳,根本不具備相應的資質、能力

銀保監會表示,這種誘騙老年人的“抵押―借貸―理財”方式,操作流程多、參與主體亂、投資風險高,本就不符合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且所謂“理財產品”很可能是虛假的,借來的錢最終還是到了非法機構口袋。

“投資養老”騙局實爲非法集資,瞄準老年人弱點、忽悠伎倆

“以房養老”騙局之外,以“投資養老”爲名詐騙養老錢也是不法分子的典型手法。這種方式一般承諾高利率回報且提供預留養老牀位、預定養老房間等服務,實際上是向老年消費者非法籌集資金,忽悠伎倆可謂五花八門,大多有以下這些套路

比如,抓住老年人急於尋求養老保障的特點設計騙局。不法分子打着投資養老、銷售老年產品等旗號,經常出現在老年人聚集的場所,不斷對老年人羣“洗腦”。

還有,利用小恩小惠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不法分子通過組織旅遊、參觀、講座、贈送禮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後,趁機對其道德綁架、虛假宣傳,最終目的是騙取老年人錢財。

再如,拋出高回報承諾吸引老年人。不法分子慣用承諾高額分紅、保本高息、預定養老服務等說辭,誘騙老年人投資所謂“養老服務”項目,收費名目五花八門,如“貴賓卡”“會員費”“預付費”等。這些機構沒有能力提供所承諾的養老服務,獲得資金後運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資捲款跑路風險,一些老年人的養老錢就這樣被不法分子詐騙。

“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詐騙,防騙攻略包括“兩謹記、兩注意”

遭遇了這類騙局應該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報案交由司法機關去處理。但是不少騙局設計精巧、手續完整,詐騙事實一旦形成,追溯很難,打官司也不一定能追回損失。因此,最關鍵的還是預防。

“又給你錢,房子還是你的,天下沒有這樣的好事!”不少律師在警示“以房養老”騙局時表示,“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往往就是騙局。

爲了增強廣大消費者的風險防範意識,遠離非法金融活動,銀保監會梳理了“兩謹記、兩注意”作爲防騙攻略。

謹記投資有風險。“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詐騙!理財產品如果承諾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切勿輕易相信所謂的“穩賺不賠”“無風險、高收益”宣傳,不要投資業務不清、風險不明的項目,別受高收益誘惑而衝動投資。

謹記選擇正規機構。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羣,在購買投資理財產品前,多諮詢正規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員,多與家人商量,對投資活動的真僞、合法性進行必要的判斷和了解,防範不法分子詐騙侵害,警惕非正規機構的瘋狂營銷攬客行爲。

注意提防集資詐騙套路。集資詐騙多有“擊鼓傳花”和“龐氏騙局”特點,往往是以新還舊,缺乏實際業務支撐和盈利來源,不存在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項目,容易發生捲款跑路、資金鍊斷裂等風險。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證收益”等說辭迷惑。

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增強個人信息安全意識,慎重對待合同簽署環節,不在空白合同簽字。不隨意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濫用或非法使用。若發現疑似非法金融活動,可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向有關金融監管部門反映情況。

同時,保險業內人士認爲,在預防老年人金融騙局、堵住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流向非法渠道的同時,還要加速在合法健康的軌道上發展養老保險、培育養老產業,比如擴大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儘快完善相關頂層制度設計,加大正規“以房養老”的宣傳力度等。(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作者:趙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