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Z世代後悔用社交媒體了?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9月17日文章,原題:悔恨的Z世代 社交媒體是個好發明嗎?衡量某產品價值的方法之一就是算算有多少人希望“它從未出現過”。香菸、賭博……那些有成癮性的事物,儘管能帶來一時歡愉,但也給人留下了無窮悔恨。
社交媒體擴張速度史無前例
一切不成癮的產品鮮少能讓人產生這種又愛又恨的情緒。如果真的不喜歡,不用就好了。但社交媒體呢?它們的市場擴張速度史無前例。從早期的聊天室到紅極一時的臉書,截至2020年,全球社交媒體用戶已超半數人口。即使討厭社交媒體,人們也往往難以迴避,畢竟一旦棄用,就意味着與信息的全面脫軌,尤其對青少年來說難以忍受——幾乎全美青少年都是社交媒體重度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時長超5小時。
Z世代究竟如何看待社交媒體?認爲它像香菸一樣,讓71%的菸民一邊吞雲吐霧一邊後悔嗎?最近,研究人員對全美1006名Z世代(1997年-2012年出生的人)展開研究,瞭解其社交媒體使用情況。首先,社交媒體日均使用時長十分驚人。整體而言,超60%受訪者每天至少使用4個小時,23%每天使用超過7個小時。其次,60%受訪者認爲,社交媒體對社會有負面影響,另有32%意見截然不同。52%受訪者稱,社交媒體給自己帶來了幫助,29%認爲它損害了自身利益。不過,對女性和少數羣體來說,情況不盡相同。在佔比37%的認爲社交媒體存在負面影響的用戶中,女性比男性佔比更高,少數羣體比其餘人士更高。大量研究表明,社交媒體對弱勢羣體中的年輕人傷害更爲顯著。
調查:半數人希望X從未出現
儘管更多人認爲社交媒體利大於弊,我們仍無法忽視其作爲一個消費性產品,對數百萬計青少年帶來的傷害,它不僅造成恐懼症和社交攀比,更是失眠、抑鬱、焦慮、自殺、厭食、性騷擾等危害的溫牀。任何其他產品,一旦能對超1成的青少年產生嚴重危害,就會面臨一系列的政府禁令,但社交媒體卻總能“倖免於難”。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用戶是否希望社交平臺和產品“從未出現過”。有5個產品比例相對較低:優兔(15%),網飛(17%),互聯網(17%),通訊軟件(19%)和智能手機(21%),可以看出,Z世代對互聯網基本的交流、敘事和信息檢索功能態度更積極。如果智能手機僅僅允許人們互發信息、看電影、搜索實用信息或趣味的視頻,而不再利用推薦算法讓用戶刷手機上癮,那麼Z世代可能不會產生那麼多悔恨情緒。但對於最令父母和孩子們擔憂的幾大社交平臺,人們的態度則有很大不同。許多用戶希望這類產品從未出現過:Instagram(34%),臉書(37%),Snapchat(43%),以及最大的重災區X(50%)。
淡化社交媒體成癮性
研究表明,Z世代意識到了社交媒體的持續性風險和成本,他們中大部分都想使用更爲優質和安全的平臺;許多人認爲社交媒體平臺不適合青少年使用。45%的Z世代稱,自己“不會讓孩子在高中前持有手機”;57%認爲,父母應該在此之前限制孩子的手機使用。儘管僅有36%受訪者反對禁止16歲以下兒童使用社交媒體的法令,也有69%支持通過法令,強制社交媒體企業開發未成年人專用的青少年模式。
這種跨越種族、性別、社會階層的廣泛共鳴對美國衆議院有着重要意義。衆議院正考慮起草《兒童網絡安全法》,強制社交媒體淡化成癮特徵,要求企業爲青少年提供不基於個性化算法推送的內容,併爲青少年用戶提供默認的安全訪問選項。
誠然,作爲交流平臺,社交媒體必須遵守第一修正案的要求,衆議院計劃通過關注算法向青少年推薦的內容來確保這一點。但想象一下,如果超過1/3的年輕人一邊希望社交媒體從未出現過,一邊又忍不住每天用5個小時,該有多可怕?若果真如此,我們就會採取行動,使生產者確保其產品更安全,更難成癮。社交媒體企業也應一視同仁:如果不能通過優化產品確保青少年安全,就該禁止青少年使用。(作者約納森·海德特&威爾·約翰遜,魏牟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