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天氣預報公司夠準 卡翠娜颶風時至少拯救1萬人

▲2017年颶風納特,造成阿拉巴馬州淹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36氪

登錄華風愛科網站,在一片藍色的地球大洲背景下,「資訊訪問量」以每秒幾萬次的速度上升着。長度13位的數字顯示,目前總訪問量已超過1萬億次。

雖然華風愛科這個名字還不爲人熟知,但它提供的服務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三星、華爲、小米、Oppo、Vivo等主流手機上,內置的「天氣預報資料都是由華風愛科提供的。除此之外,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以及百度、一點資訊也與華風愛科達成了合作

能吸引到如此多流量巨頭,首先源於華風愛科天氣資料的準確度。目前,主流的氣象預報最多能預測15天的天氣變化,而華風愛科可以預報到90天。另外,在降水概率上,華風愛科能提供未來10天、精細到小時的降水預測。

一直以來,氣象服務需要大量的、昂貴的基礎設施支持,因此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以公共屬性存在。在華風愛科背後爲它提供強大技術後盾的,是中國氣象局美國最大的商業天氣服務商AccuWeather。AccuWeather由一位氣象「發燒友喬爾·梅耶斯(Joel N.Myers)建立,已經有50多年的獨立天氣預報歷史,掌握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和專利,並走通了商業化道路。

2005年8月,卡翠娜颶風降臨美國新奧爾良地區。這次颶風製造了美國史上最大的自然災害,約1836人喪生。美國國家氣象局雖然預測到了颶風的到來,但他們判斷:颶風不會帶來多大影響。AccuWeather不同意這個看法,獨立發出預測:颶風將造成巨大的破壞。許多人聞言,選擇了提前撤離,美國國會認爲:這次預報,至少拯救了1萬人的生命。

現在,美國國家氣象局能提前9分鐘預報龍捲風的到來,AccuWeather卻可以提前23分鐘就做出預測。現在國內小有名氣的分鐘級降水預報,AccuWeather更是早在2015年就已經推出並商用。

2013年開始,中國氣象局與AccuWeather雙方產生了合作意向。中國氣象局希望將最先進的氣象預報技術引入中國。AccuWeather則對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充滿興趣。經過18個月「艱苦但充滿誠意」的談判, 2015年5月,雙方達成協議,共同出資成立了華風愛科氣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馮雪是雙方談判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華風愛科成立後,雙方提議由他出任總經理。

▲華風愛科CEO 馮 雪(圖/36氪)目前,華風愛科旗下擁有「中國天氣通」品牌,作爲中國氣象局三大品牌之一,中國天氣通覆蓋了手機應用、移動網站、IoT、AI等衆多領域。與市場上多數的天氣應用不同,中國天氣通設計簡潔、功能純粹,專注於更人性化的天氣預報。馮雪對此的解釋是,「中國天氣通」只是展示華風愛科產品管道,背靠國家氣象局和AccuWeather這樣兩家技術背景深厚的機構,華風愛科不需要依賴「中國天氣通」實現變現。

對於如何使用天氣類產品變現,華風愛科自有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和方法。華風愛科秉承合作共贏的目標,目前已經與一些國際超一流品牌達成合作,並使合作伙伴獲得了超千萬美金的純利潤收入分成。

馮雪認爲,剛成立2年的華風愛科現在只是起步階段,氣象預報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想像力遠不止於此。在美國,AccuWeather已經爲25萬家公司提供服務,做成了一塊氣象預報品牌。除了在無數終端上提供天氣資料外,AccuWeather還爲機場、鐵路、能源、媒體等行業提供定製化的天氣解決方案

馮雪希望可以將AccuWeather的商業模式引入中國。交通運輸、人工智慧、體育賽事等無數行業都會需要天氣服務商。但目前,由於環境限制、不充分競爭等因素,國內市場還需要時間去培養和教育。

「我們需要快速突破一個行業,做個響亮的案例出來。」這是馮雪和他的團隊下一步要去努力的方向。

以下是36氪與馮雪的對話:

36氪:要做更準確的天氣預報,技術上的難點在哪裡?

馮雪:首先,天氣看起來好像直觀,人們擡頭就知道陰晴雨雪,但機器和自動觀測站對天氣現象其實很難準確識別。人們要求天氣預報的空間尺度,肯定是越小越好。北京延慶的山裡下雪了,有些預報就會認爲北京整個區域下雪了,但這時市區內可能正晴空萬里,用戶就會認爲預報不準。還比如,你要到奧森公園跑步,你只會關心這個區域會不會下雨。如何把這個區域縮小,需要很前沿的預報技術。另外,天氣預報時間的尺度,用戶可能感知到的是實況。過去,比如晚上7點半的天氣預報的是時間跨度內的天氣。現在用戶要求即時,你說現在下雪了,他推開窗子沒有下,就會認爲你預報的不準。所以,要把預報做得更準,要我們努力將中美雙方的技術完美結合的同時充分發揮華風愛科團隊的優勢。

36氪:國家氣象局與AccuWeather在技術上,雙方是怎樣的合作模式?

馮雪:國家氣象局開放了中國市場給外資企業,最看重的不是經濟效益,而是實實在在的技術。通過成立華風愛科合資公司,國家氣象局引入了AccuWeather的原始程式碼。可以說,雙方聯合後,氣象預報技術在國內乃至國際,都已經具有絕對的領先優勢。

36氪:要國家機構引入外方投資,談判的18個月中,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馮雪:首先,雙方的合作意願非常強烈。一般來說,合作談判大家首先關心各自的利益如何分配。但國家氣象局與AccuWeather的合作中,雙方佔股多少基本在前期就確定了,談判更多是確認細節。所謂的細節,核心是探討怎樣讓美方把技術引入進來。國際上存在一些偏見,覺得中國在智慧財產權和法律保護體系上不太健全,這也是西方爲什麼跟新加坡、香港合作時顧慮較少的原因,因爲雙方適用的法律體系更爲接近。合作過程中,這類的挑戰比較大。比如合同中涉及,如果出現糾紛,仲裁地選在哪裡,所用的法律又如何選擇。雙方對此曾經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但還好,最後通過充分溝通,雙方還是達成了共識。

36氪:除了提供準確的氣象預報,華風愛科與合作廠商的商業化、分成模式是怎樣的?

馮雪:以手機廠商爲例,「天氣預報」功能在手機廠商看,基本跟通訊錄、郵箱一樣,是一個原生應用,出廠必帶。所以,我們將天氣資料免費提供給廠商。如果用戶要看24小時到三五天的天氣變化,在手機應用端看就可以了。如果用戶還想看更多、更專業的天氣預報,比如未來15天至30天的天氣,手機廠商會預置華風愛科網站的連結,使用者點開後,就可以在我們的網站看到更長期、更精細的各類預報產品。網站上有各種各樣豐富的預報和產品,也會有一些廣告。這樣的模式,不會對使用者體驗造成傷害,手機廠商也能接受,而且我們的預報相比市場上的產品,更加準確。網站上的廣告變現收入,我會與手機廠商一起分成。分成根據廠商的不同,有不同的比例。這筆收入對廠商來說,沒有成本,都是純利潤。

36氪:華風愛科每天要處理很高的資料訪問量,雲端技術是如何解決的?

馮雪:現在,我們每天在全球要即時對接超過15億臺設備,每天收到超過240億次訪問請求,要求平臺向使用者即時回饋資料。我們使用的是微軟雲,在微軟全球,我們可以說是微軟最重要的幾個客戶之一。與我們的合作中,微軟中國面臨了很大的挑戰。它原來的雲平臺和架構無法承受我們每分鐘要求的訪問次數。一般遇到這樣大級別的訪問,微軟的機器會識別爲訪問異常,啓動自我保護機制,將訪問鎖死。所以原則上,微軟需要不斷增加機器。但增加機器,又會增加我們的成本。所以現在整個微軟美國的技術團隊加入進來,與我們一起討論新的技術解決方案。這其實也是在合作中,大家互相幫助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所有使用雲的費用,都是由華風愛科出資的,無須合作伙伴承擔。所以我們對合作夥伴的免費,是一種徹底的免費。

36氪:美國AccuWeather的收入構成是怎麼樣的?

馮雪:他們的收入比較多元化,與終端廠商合作,獲得廣告收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AccuWeather還會爲企業提供定製化的天氣解決方案。比如在北美,AccuWeather給幾乎所有的鐵路公司做氣象服務。因爲北美鐵路是私營的,氣象服務的目的是爲了火車儘可能不要延誤。比如前方有龍捲風或者泥石流,如何能減少停車時間?氣象局可能認爲要停車2小時,AccuWeather判斷停車二三十分鐘就夠了。客戶還可以通過AccuWeather的氣象預報,避免損失。比如,爲卡特彼勒公司提供服務時,卡特彼勒在美國中部的工廠,提前接到了當地可能會出現龍捲風的通知。後來那個工廠基本被夷爲廢墟,但他們提前疏散了員工,沒有一個人受傷,而且重要的設備都轉移出來了,復工時間非常快。後來工廠負責人建議,要在全球使用AccuWeather的產品。另外,許多媒體也是AccuWeather的客戶。比如NBC電視臺,AccuWeather會爲他們製作天氣類的視頻,也會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天氣滾動報導。所以,在美國,AccuWeather的收入構成複雜,基本會覆蓋各種行業。

▲冷氣團報到(圖/記者周宸亙攝)

36氪:AccuWeather在美國的商業模式,華風愛科是否可以複製到中國,與更多行業合作?

馮雪:需要氣象服務的行業實際上非常多。我曾看到一篇文章分析,80%的行業都需要氣象服務,特別是當行業需要差異化競爭時。AccuWeather與北美鐵路的合作是經典案例。在中國,我們也與中鐵集團溝通過這種可能性。但由於不充分競爭和出於安全的需求,中國鐵路認爲,如果你告訴我這個地方會出現災害天氣,原來我只準備停1小時,現在我多停一會兒,停留3小時吧。我們也跟物流企業接觸過,他們說:這種天氣服務對他們是有用的,但需要時間驗證,需要看到成功的證明。而中國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一個通過天氣做專業化服務的響亮案例出現。這個行業需要教育,天氣服務或者能證明會說明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或者能幫他們避免損失。現在,華風愛科開始嘗試爲體育賽事,比如馬拉松、高爾夫定製氣象服務。這個市場潛力非常大,但機會不是說現成擺在這兒,等着你去撿起來。只有市場充分競爭,大家纔會注意到差異化,注意到細分的需求,纔會對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物流行業,你覺得它應該與天氣非常相關,但他們現在活得很好,競爭其實沒那麼激烈。所以,我願意先努力把蛋糕做大。

36氪:墨跡天氣這樣的天氣類App,與你們是否是競爭對手?

馮雪:墨跡天氣是天氣類應用,我們是做氣象公司的,做氣象資料的內容生產商。過去我們也曾爲墨跡天氣提供海外的資料,所以我們曾是墨跡天氣的上游,但他們不是我唯一的下游。他們做的好,對我來說是一件好事,會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的產品。在國內,其實我最常說的不是某家公司是我的競爭夥伴,而是要與同行一道將中國商業氣象市場這塊蛋糕做大!

36氪:未來「中國天氣通」是否會考慮商業化?

馮雪:我們有做一些商業化的努力,但是一直在控制一個度,我們把「中國天氣通」App看做用戶瞭解我們的一個管道。對其他天氣類應用來說,可能App是他們的唯一產品。但我們並不依賴「中國天氣通」App的變現生存。所以,進入我們的App後,介面是乾淨的,廣告很少很少。我希望,用戶打開中國天氣通,是爲了看天氣預報,而不是爲了看廣告、新聞,或者聽歌。我要求App團隊,現階段我們的核心工作就是重視用戶體驗,把這個做好就可以了。

36Kr原創文章,作者:時氪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