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銀:AI 非泡沫 研發人才稀缺、記憶體供應限制是挑戰
美林證券臺灣區研究部主管鄭勝榮。美銀提供
美銀2024亞太科技論壇本週登場,美林證券臺灣區研究部主管鄭勝榮表示,臺灣科技產業經歷三波循環週期,現在處於第三波AI發展初期,而臺灣供應鏈歷經產業洗禮,產業整合高度集中化,CSP 雲端業者想發展各自AI生態系統都必須仰仗亞洲甚至臺灣供應鏈,但團隊也提出研發人才稀缺及記憶體供應將是AI發展兩大瓶頸。
臺灣科技產業經歷三波大週期循環,第一次是1980年代的PC產業,第二波是2006~2010年的智慧手機,而現在是第三波AI興起的初期,所有吸引力又迴歸到臺灣,他直言,手機PC的單價(ASP)是200~500美元,但伺服器可能高達1萬美元,但AI伺服器則可能是20~50萬美元,爲供應鏈創造更多價值。
鄭勝榮表示,跟第一波臺灣科技供應鏈興起時空不同之處在於,當時只有一家 GPU 公司主導一切,但現在雖也是一家 GPU 公司主導,但還有許多雲端服務業者(CSP)及 CPU 業者也在開發不同平臺,且這些都是2~3兆元等級的公司,他們也要建構自己的AI生態平臺,而「他們能去的地方是臺灣」鄭勝榮說,而這就是供應鏈的機會。
鄭勝榮表示,2024年是第一年可觀察到AI產業有更多出貨量,未來預期有5~10年的成長機會,他表示,雖目前市場關注一家 GPU 業者,但 CSP 廠商也因爲規模夠大,且掌握供應鏈資源,會期望掌握自有技術,其次是提高效率,因 GPU 十分耗電且高性能,但若某些硬體需要的是中低規格晶片,則未必需要 GPU,故 CSP 會基於自己的應用開發解決方案。
鄭勝榮表示,現在AI產業不只有一種解決方案,而是存在很多不同的解決方案,這是爲何可以強調整個產業大繁榮的原因,因爲不僅具備高附加值,且有多種解決方案,CSP 業者需要找臺灣IC設計公司、IP提供商和臺灣的半導體代工廠,另外也需要很多系統製造商。
鄭勝榮並在最後強調,臺灣AI ODM 廠商自1990年代經歷了一次大繁榮,然後他們經歷大整合時期,當PC放緩超過10~15年,很多業者已經退出,現在無論是伺服器 ODM 還是特殊零組件供應鏈,與20~30年前有20~30家業者相比,現在可以選擇的廠商一支手數得出來, 這些業者有很好的紀錄,並因爲過去10~15年削減投資又調整虧損業務後,都能保持獲利,並有7~8%殖利率,這些產業倖存者都經歷過產業的上升跟下行週期。
但他也提醒,產業的整合,供應鏈跟研發人才稀缺都會是一大瓶頸,臺灣 ODM 價值雖提升,但也需要更多研發人力,因爲客戶需要高度客製化產品,這也反應在 ODM 供應鏈財報從2023年起陸續展現高獲利率數據。
分析師 Simon Woo 則提出三點觀察,首先是AI生態系統競爭展開,亞洲科技公司正運用AI創造價值,而不投資AI的公司意味將成潛在輸家,雖許多人擔心AI科技進入發展週期頂峰,但目前爲止美林證券分析師仍對此抱持正面看法。
其次是記憶體的瓶頸,他指出,美國全力推動AI成長,開發出數據中心處理器晶片,但卻缺乏記憶體晶片產業,但這是非常關鍵的產品,來自少數公司供應,故記憶體供應鏈的限制將是美國AI未來成長潛在風險,沒有記憶體就沒有AI。
第三則是提醒市場,雖目前所有投資人焦點都放在資料中心上,但AI裝置也是很重要的,未來仍須關注AI手機或消費電子等產品應用發展。
最後,鄭勝榮否認AI正在泡沫化,他提出AI應用爲例,表示PC跟手機發展週期爲何可以持續並蓬勃,關鍵是提高了生產力跟提供許多附加價值,AI也將有許多應用出現,但爲何不會如VR或遊戲泡沫化?他認爲,上述產品過度專注消費者偏好,但AI應用最大市場在企業,尤其是當一臺AI機器單價超過100萬美元,這麼昂貴,絕對不是爲了個人需求,而是企業爲了獲取新收入而投資,而且這些企業已經開始真正從AI收到錢,因此 CSP 業者一定會繼續投資AI。
鄭勝榮也提出,2000年網路泡沫在於許多業者自詡爲網路業者,但沒有真正的收入,也欠缺應用,導致估值高但無實質收入,但如今則相反,所有半導體公司出貨的產品都真正被使用在資料中心中,且客戶願意買更多來用,換言之,有真正的收入出現,甚至是獲利,且買來AI設備是真正有被充分利用,是兩大AI是否是泡沫的檢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