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臺博弈/大選後 美中臺新形勢與新危機
三件中美臺相關的事同時發生,其一是馬前總統正在大陸訪問,其二是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來臺訪問,其三是習近平應拜登之邀,兩人第六次元首通話。
這三件事其實是獨立發生,馬英九在出發前,並不知道拜、習要通話,馬辦也沒有事先對AIT簡報這次大陸行,美方更無從知道習近平會講甚麼,但是彼此間又有相互作用。
美籲臺謹慎 要賴維持現狀
臺灣大選前後,兩岸關係經歷過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投票日前,大陸擔心選舉結果仍是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惡化,希望美國先行控管,所以先在去年十一月加州伍德塞「拜習會」,要美國做出反對臺獨、一箇中國的承諾。
美國希望臺灣當局能謹慎,不是爲北京,而是擔心自身被捲入臺海衝突。羅森柏格選後第二天,以及這次來臺,與準總統賴清德見面時,都明白表達希望賴能「持續努力維持區域和兩岸現狀」,大陸雖不滿意選舉結果,但對臺灣沒越過紅線是滿意的。
選後至五二○就職前,大陸雖威嚇要「暴風驟雨」,但在去年十一月拜習會的共識基礎上,習近平不能對拜登發火,這也就是在日前電話會談中,習近平所說的,「這幾個月,雙方團隊認真落實我們達成的共識,中美關係出現企穩態勢,受到兩國各界和國際社會歡迎」,既然如此,就沒必要「暴風驟雨」,這就是此時大家覺得危機已過去的原因。
接下來賴清德五二○的演說內容,看似關鍵,但對賴來說,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爲他最多也只能照着蔡英文「未完成答卷」的版本講,也就是重提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如果沒有提,被認定從蔡英文立場退後,但即使他真的講了,大陸也未必相信他是真心的。
習二度見馬 間接與臺對話
在五二○演說前四十天,習近平爲何要與馬英九見面?馬辦這邊認爲是習念舊情,但其實習是在爭取主動,希望經由對馬講話這個平臺,間接與臺灣對話,未必企圖去影響賴的演講與未來政策方向,更重要的是爭取臺灣各界人士,包括藍、白以及綠營務實政治人物,經營他們對大陸的向心力。
過去大陸對臺的政策調子已拉得不能再高,習這次新的對臺政策講話,必然朝軟的方向來講,這反映出大陸目前內部的困難,不能對臺來硬的,也反映出中國忌憚與美關係,擔心十一月美國大選結果,所以先要穩住臺灣。
民進黨期待習宣佈對臺的軟政策,能令兩岸緩和,所以這次民進黨批評的聲調降了許多,即使習沒讓步太多,但馬英九在五二○前赴大陸,伸手不打笑臉人,實際是個拆彈和平之旅,民進黨是領情的;美國沒公開評論馬英九大陸行,應該也是樂見,因爲這符合美國目前的兩岸政策。
大陸之所以要把對臺的調子放軟,不是因爲臺灣,而是因爲美國,尤其是十一月選出來的美國總統,若是不可測的川普,屆時賴遇上川普,將是大陸應付不了的政治海嘯。
臺政局紛擾 美換將盼穩定
美國大選前,各方都要進入一段調整期;美國方面,在兩黨初選過程中,中國議題還不是首要議題,美國民衆更關心經濟、墮胎權、非法移民等議題,但三月時,兩黨提名即大勢底定,俄烏、巴以與中國等外交議題開始浮現。美方已出現中方干預選舉,大陸新能源汽車傾銷等指控,還有抖音的切割法案等,都會導致中國議題以負面形式呈現在美國民衆面前。
地區安全問題上,美中雖存在戰略歧異,但不希望爆發軍事衝突,可是美國對盟友的過度承諾恐導致危機升級,尤其是第一島鏈的日本、南韓、臺灣與菲律賓,今年將陸續召開美日、美日菲、美日韓峰會,美國必須考慮不要讓自己牽連進一場不必要的衝突。
臺灣國會三黨不過半,賴、新閣揆與國安團隊將面臨新挑戰,而美國對臺灣的介入與操作將要更細膩,AIT臺北辦事處處長六月將更換,由對臺灣各方面都熟悉的谷立言出任,代表美方也嚴陣以待。
民進黨政府與大陸間的僵持與猜疑將持續一段時間,國民黨是國會最大黨,本應展現主導兩岸議題的能力與論述,但恰恰相反,除了論述混亂,而且繼馬前總統後,藍營政治人物訪問大陸絡繹於途,除了前臺北市長郝龍斌,還有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以及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甚至傳出立法院國民黨總召傅崐萁號召立委,也準備組團訪大陸。國民黨中央對此既無法約束,又無心籌辦國共論壇,對大陸當然是統戰的好時機,正好藉此各個擊破。
臺美選後帶來新形勢,但情勢相對混亂,也帶來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