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殺不死只能靠1招對付 醫:中毒1天就恐多重器官衰竭
臺北市遠百信義「寶林茶室」素食餐廳爆發疑似食物中毒案。(圖/陳君瑋攝)
北市「寶林茶室」出現疑似食物中毒案,已2死2命危,傳出禍首可能是「米酵菌酸」,對此,毒物科醫師表示,米、椰子發酵製品,可能產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毒素,此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用聞的、吃的、看的、煮的,都無法辨別或破壞,但它有一個特性,就是易在PH值7的中性環境下滋生,若可在相關食品製程中加醋或檸檬汁,以酸來抑制毒素滋生。
林口長庚醫院臨牀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米或椰子所做的發酵食物,若發酵過程不當,有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此菌可能再洐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是一種非常毒的毒素,依國外報告,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在40%至100%間。
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主要是作用在人類粒腺體,粒腺體是哺乳類動物產生能量的來源,人吃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可能出現噁心、嘔吐、拉肚子、腹痛等腸胃症狀,也因爲太毒,中毒者也可能合併肝、腎等多種器官衰竭,「也許在1天內,且是1毫克的量就會導致死亡。」
顏宗海說,「米酵菌酸」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民衆無法藉由聞的、看的、吃的或是以高溫烹調來查覺或破壞它,在大陸、非洲、印尼都曾傳出有「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醫界現對「米酵菌酸」也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就打強心劑,若是不能呼吸就爲他插管。
顏宗海說,新加坡官方對民衆有進行防止「米酵菌酸」中毒衛教宣傳,當中提到在攝氏溫度22到33度與PH值爲7的中性環境中,Burkholderia gladioli菌容易滋生,併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建議在米與椰子發酵製品製程中,加入檸檬汁、醋等酸性物質,來抑制Burkholderia gladioli菌繁殖與產生「米酵菌酸」毒素。
顏宗海也強調,「寶林茶室」事件,禍首是否爲「米酵菌酸」?還有待主管機關做疫調與釐清。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官網曾宣導,當中指大陸與印尼曾發生米酵菌酸嚴重食物中毒,相關食物包括黑木耳、發酵椰子或粟米產品,這些食物均有可能在不當的製作過程及貯存情況下受到污染。
米酵菌酸由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這種細菌在土壤及植物中無處不在,最理想溫度約爲攝氏26度。米酵菌酸耐熱且沖洗不去。米酵菌酸中毒的病人可能出現腹痛及嘔吐等病徵。情況嚴重者可引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