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邊玩水染「鉤端螺旋體菌」 醫曝「嚴重後果」:恐器官衰竭死亡

醫師提醒,鉤端螺旋體菌喜好溫暖多溼的環境,到溪邊玩水要特別注意。(圖/資料照)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一位29歲男性平日喜好游泳登山,某天至溪邊戲水時,打赤腳不慎跌落溪水中,兩週後因發燒、尿液混濁送急診,檢查發現胸部X光毛玻璃樣浸潤,經抽血檢驗出「鉤端螺旋體菌」。醫師提醒,該菌會透過黏膜皮膚傷口,嚴重甚至會併發器官衰竭死亡。

收治病例衛福部桃園醫院感染科醫師陳正斌指出,該名患者掉入溪水中,有發生些微嗆咳,但是沒有大礙就直接回家,沒想到兩週後發現鉤端螺旋體菌感染,之後入院治療。

陳正斌說明,鉤端螺旋體菌長約5∼15μm,寬約爲0.1∼0.2μm,喜好溫暖多溼的環境,尤其是偏好微鹼的環境與條件外觀爲纖細且不易染色,通常要在暗視野顯微鏡觀察,可發現其極具代表的「問號鉤狀末端,而鉤端螺旋體病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之一。

該菌通常會經由「黏膜、皮膚傷口」直接或間接接觸鉤端螺旋體病原菌而感染,最常見的症狀爲「發熱、肌肉痛、咳血、黃疸血尿眼睛發紅」,嚴重還會出現間質性腎炎出血性肺炎、呼吸困難,甚至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桃園醫院護理秦僑慧也呼籲,日常生活中也要避免赤腳及穿拖鞋,定時清潔積水容器,避免病菌孳生,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習慣,一旦發現警訊要及早就醫治療,早期預防、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