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氣象看上海|上海科創、資本雙引擎動能強勁 加速躋身全球創新中心|尋找中國經濟新動能

《科創板日報》4月26日訊(記者 郭輝)從半導體先進製造創新突破到生物醫藥形成集羣效應,從人工智能在厚積中迎來爆發到低空經濟打開未來產業想象空間……上海近年已逐步成爲國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集中展示窗口,持續引領產業示範創新。

作爲資本市場改革的熱土,上海近年向全球金融中心、科創中心等重要目標推進,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創新資金的流動和企業融資渠道的拓展。其中,科創板過去五年來的成功運作,特別是在支持硬科技企業發展方面,推動了科技與金融的良性互動,爲上海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注入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場景:多領域齊頭並進 產業創新活力充沛

今年,“低空經濟”的概念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衆創業項目爆火出圈。

其中在上海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御風未來在創立8年後,其自主研發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迎來成功首飛。“今年我們將爲M1貨運型申請‘適航證’,前幾天該申請已被受理。”御風未來創始人兼CEO謝陵表示,拿到這張“準飛證”後,M1即可開啓在貨運方面的商業佈局。

據瞭解,eVTOL的技術原理與直升機不同,且具有電動化、智能化、無人化的顯著特徵,相較於直升機,其建造成本、產業規模化後的營運成本都具有較大優勢,產業前景廣受看好。在“低空經濟”刺激下,衆多相關的產業鏈上下游都有望得到新一輪的增量發展。

根據中國民航局發佈的預測數據,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據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城市空中交通市場規模預計到2040年將達1萬億美元,2050年增長至9萬億美元。

在“低空經濟”的產業佈局上,上海憑藉敏銳的嗅覺和對前沿性產業有力支持,已經取得先發優勢。據瞭解,除了御風未來,上海還有沃蘭特、時的科技、艾福萊飛機等多家飛行器公司在這裡深深紮根。這些充滿活力並且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的初創企業,也將從上海起步,“飛”向全球。

不僅如此,上海近些年在人工智能、數智消費、生物醫藥及半導體等產業的前瞻性佈局,讓其在一輪又一輪的技術革新浪潮中,在衆多新興的先進技術方向上總能有創新項目不斷涌出。

譬如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海已經誕生MiniMax(名之夢)這樣一家國內目前估值最高的AIGC獨角獸,其估值目前達到12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騰訊、阿里、高瓴創投、米哈遊等。此外,全國首個千億參數的多模態金融大模型“財躍F1金融大模型”、首個圖文混合創作大模型書生·浦語靈筆,國內首個綜合能力超越GPT-3.5的大語言模型日日新SenseNova等,皆在上海問世。目前全國前4批次通過上線備案的大模型中,上海佔據24個。

又例如在半導體領域,來自上海的積塔半導體、瀚博半導體、燧原科技、沐曦集成、壁仞科技已經躋身全球獨角獸榜單;上海張江藥谷,30多家在科創板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共同爲提升人類福祉迸發創新活力;拼多多、小紅書、米哈遊、B站、攜程等新型數智消費企業,引領着全球消費潮流話題……

“上海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引領國內產業發展,尤其在多個新興產業前沿方向佈局方面也扮演了同樣的角色。”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高級副院長丁國傑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如是表示。

上海成爲國內重要創新高地絕非偶然。丁國傑表示,從包括上海在內的全球創新集中區域的共性特徵來看,濃郁的創新氛圍、寬容失敗並鼓勵創新的包容文化、高效政府治理和優質營商環境等因素,對城市打造創新產業集羣來說缺一不可。

上海不僅有開放創新的基因和文化、豐厚的創新資源,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上海還能夠堅持制度創新和改革,在丁國傑看來,也是上海能夠保持創新活力的重要原因。比如生物醫藥領域在張江最早推行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現正在張江試點的生物醫藥分段生產試點制度,以及醫藥和集成電路的保稅研發制度,“上海總是能夠在尊重客觀規律和專業能力的基礎上,精準抓住特定產業發展的痛點,然後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發展的問題”。

聯動:科創、金融協同發展 構建產業高地

企業保持創新活力離不開資金投入的支持,而如何做好其中的銜接,將決定創新創業帶來變革的深度和廣度,同時考驗在區域經濟治理方面的智慧。從政府政策指引來看,今年以來多地政府、證監會,以及商務部、外交部、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十部門政策頻出,均意在進一步豐富創新資金來源,爲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上海不僅是全國科創中心,同時也是資本市場改革熱土,資金往來和創新領域投融資極爲活躍。近年其城市發展更是被中央賦予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

據上海市市長龔正介紹,在國際經濟中心方面,去年上海實現了4.72萬億元GDP總量,繼續排在世界城市的前列;在國際金融中心方面,上海去年金融市場的交易總額再創新高,達到3300多萬億元,金融的持牌機構持續向上海集聚;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上海全社會R&D(研究與實驗發展)投入佔GDP比重提高到4.4%,每萬人口的高價值發明專利達到50.2件並創下新高,上海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一輪的科技創新集羣排名中排在全球第五。

從今年在上海推進的資本市場建設和改革中也可以明顯感知到,科技創新向上海彙集的同時,上海的資本市場環境也在成爲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彙集了衆多優質創新企業的科創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數量達到570家,其中上海有90家,累計首發募集資金和市值都排第一位,募集資金達到2300億元。

據《科創板日報》統計,自2012年以來以芯片及新能源爲代表的新興產業在A股市場中的淨利潤佔比不斷攀升,尤其是在2022年之後,新興產業佔比出現加速上行。而自2020年以來,以芯片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的市值分佈計,有91%集中在科創板;光伏、風電、電池爲代表的新能源企業,超過60%的市值分佈均集中於科創板。科創板及科創板公司也成爲新質生產力的一大代名詞。

“從全球主要科創中心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到,都有着金融資本和科技創新的高效配置。”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高級副院長丁國傑表示,定位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從各個維度都將發揮支持科技創新和培育新生產力的引擎作用,包括主板面向大盤藍籌,科創板重點聚焦符合國家戰略和具備核心技術的企業,加上今年3月份上海推出的專精特新板,主要服務科創型、創新型以及具有專精特新特徵或發展潛力的上海市優質中小企業,將進一步通過各層次來分別服務不同領域企業的創新需求。

而對於吸納了最先進創新要素的科創板市場,丁國傑表示,科創板的制度創新優勢以及對硬科技企業的支持鼓勵,促進了科技產業和金融市場的良性循環。

除了爲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科創板還帶動了創投機構對科創企業的投資。丁國傑表示,“事實上,超過九成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都獲得了創投機構的支持,這表明科創板在資本市場中還起到了爲價值投資與科技創業標明風向的重要作用。”

鯨平臺智庫專家、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表示,未來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將與資本市場改革將進一步加強協同,共同推動上海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藉由科創板市場,擁有新質生產力的企業將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加速其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科創板市場也推動了上海乃至全國科技創新氛圍的形成和發展。”

賦能:科創出海加速上海與全球經濟共融

“上海定位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定位是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的,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單獨行爲,而是隨着國家戰略地位的提升而發展的。”丁國傑表示,上海的五個中心建設都是在這樣的國家戰略背景下進行的,旨在發揮全球城市的作用,而上海本身也具備這樣的優勢,能夠承擔相應角色。

丁國傑表示,上海擁有開放的區位優勢,例如虹橋開放樞紐和臨港新片區,“這些區域一方面面向太平洋,另一方面聯動國內,展現出上海作爲國際、國內雙循環核心節點城市的開放性。”

過去一年科創型企業“出海”熱潮愈演愈烈,上海作爲國內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內地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城市,正在通過頻繁的科創產業對外貿易和境外市場投融資加強同全球經濟的連接。

以生物醫藥產業爲例,上海在今年推出了“上海醫藥創新企業2024合作出海計劃”,將以雙向走訪對接的形式,助力30家上海優秀企業出海,推進醫藥創新的跨境合作與交流,抓住創新藥機遇。

在科創板市場,越來越多硬科技企業藉助資本市場打開融資渠道的同時,也有更多機會進行海外市場擴張和更多對外投資。比如就在2023年,科創板公司德龍激光、炬光科技、中望軟件、凌志軟件等紛紛發佈公告擬對外收購項目;同時今年科創板公司公告的年報顯示,過去一年如天嶽先進、晶晨股份、石頭科技、九號公司、祥生醫療等衆多科技公司海外銷售收入均佔有重要比重,且海外市場業務正在持續成長。

在丁國傑看來,近年中國企業出海與前兩輪的類似浪潮相比,呈現了非常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價值。“科創產業出海不僅是在用好上海區域及海外市場的國際化創新優勢,同時新興產業本身承載着爲中國經濟尋找新增量、挖掘新機遇的使命。”

“在科創賦能下,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更具競爭力和優勢。”丁國傑表示,比如生物醫藥等領域實現產品創新迭代和里程碑式的市場突破;其次像低空經濟等創新應用方面,國內也有機會搶佔全球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另外像新能源電池、儲能等技術,上海也在通過“一帶一路”等機會參與同海外的綠色產能合作、探索綠色技術創新與對接、推動綠色技術的示範引領,並拓展海外市場。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表示,上海通過科創產業進一步加強與全球的連接,這不僅體現在技術和產業的交流上,更體現在全球創新資源的整合和配置上。相信上海未來還將繼續深化與全球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強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合作,通過科創產業的發展能夠吸引更多的全球創新資源和人才,推動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及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