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敵對?友好? 臺日「交流文學」特展互放光芒

臺灣日本歷史上有多次相遇,在文化文學上互相影響。(圖/文化部,下同。)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數百年以來,臺灣與日本在文學或政治社會的競合場上,多次於不同時空的相遇、交流,所刺激出的光亮,有時單方耀眼奪目,有時相互輝映,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文學館辦理「相遇時互放的光亮─臺日交流文學特展」,將呈現兩國在互放光亮的照耀下,激盪、顯影的臺日文學、文化。

早期,臺日雙方曾因船難漂流,意外相遇,如1803年北海道商船漂流來臺遇見原住民;1874年琉球人漂流來臺遭原住民殺害,爆發「牡丹事件」,日本稱「徵臺之役」。1895年起,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本土文化與強勢的日本殖民者文化相互接觸,強烈衝擊下,產生排擠、競合、交流等現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日雙方不再屬於殖民地宗主國關係地位趨於平等。歷經時代更迭,臺灣與日本都朝向政治民主化及多元文化發展,加上往昔的特殊歷史,臺灣各處仍遺留殖民者的文化或殖民現代化建設,促使雙方交流更顯複雜、頻繁且獨特、豐富的景象

這次特展由沖繩樂坊以雨夜花、長春花語言互異歌曲,用三絃琴民謠風演出開幕,把氛圍帶進歷史現場,吸引衆人目光。國立臺灣文學館陳益源館長表示展覽策劃許久,動員館內歷來的資源也得到許多文化界的支持與幫助,在此時推出「臺日交流文學特展」十分有意義因臺文館館舍建築日治時期臺南州廳沿革至今適逢百年,歡迎民衆前來參觀。日本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文化室西野幸竜主任表示,臺灣與日本的交流呈現在許多方面,期待透過文化交流展覽讓臺、日雙方更加了解彼此文化。

展覽分爲三區層次性展演臺日相遇時互放的光亮;一、「看看」,展示彼此自初始的陌生、不瞭解,如何相互凝視、形塑;二、「想想」,觀看臺灣人與日本人接觸後產生之衝擊、競合,乃至相互提升等變化;三、「戀戀」,着眼於常民生活的文化軌跡,呈現雙方生活交融情感匯流的一面,甚至近年產生的哈日、親臺現象。藉此,展示臺日雙方於陌生與瞭解、敵對與友好間滑移的相互書寫,文學交流、知識再生產,以及錯綜複雜的異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