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去年新增70家風投創投,深圳爲何加大力度“搶GP”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從市級到區級層面,深圳正在加大力度“搶GP”。

今年2月,深圳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投資管理委員會審議並投票確定了深圳市“20+8”第二批產業基金中選機構名單,其中高端裝備基金的中選機構爲招商致遠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招商致遠資本”),基金規模爲20億元。

招商致遠資本是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私募基金子公司,累計管理規模近390億元,總部長期位於北京,緣何成爲深圳“20+8”產業基金的GP?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發現,約在2023年年底,招商致遠資本已將公司總部從北京遷至深圳。並在2024年,招商致遠資本還與光明科發集團、光明區引導基金合作設立了“光明致遠基金”,規模7億元。

招商致遠資本是近年來深圳市大力招引私募創投機構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23年,深圳新增內外資風投創投機構70家,其中有30家頭部機構異地遷入或加大在深佈局。

現階段宏觀環境複雜,一級市場在募資、投資和退出端均面臨挑戰,機構投資偏保守和謹慎。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深圳爲何加大力度“搶GP”?深圳又能憑藉哪些優勢“搶到”GP?

去年新增70家,深圳從市到區加大力度“搶GP”

“我們去年邀請招商致遠資本參加我們的創投日活動,在對接過程中,瞭解到他們有興趣將總部遷至深圳,我們就介紹了光明區的科技金融政策,雙方都有意向後就儘快推進。”深圳市光明科學城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煒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招引過程,“當時正好是十月份國慶期間,雙方達成了合作意向,我們都加班加點,包括地方金融局、證監局等主管部門,甚至在飛機上開視頻會議,通過了審批。”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瞭解到,雙方聚焦的產業賽道密切相關也是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據悉,招商證券聚焦6大賽道,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半導體科技與半導體、數字經濟、生物醫藥。這6個領域與光明區的“8+5”產業佈局是密切相關且高度重合的。

不僅深圳光明區,從市級到區級層面,深圳都在加大私募創投機構的招引力度。例如,在深圳市“20+8”產業基金成立之初,深圳市便強調要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優質GP。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前兩批“20+8“產業基金的中選機構情況,在第一批中選機構中,50億的生物醫藥產業基金中選機構爲上海復健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50億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基金中選機構爲金石投資有限公司;在第二批中選機構中,20億的高端裝備基金中選機構爲招商致遠資本投資有限公司,10億的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基金中選機構爲中金資本運營有限公司。上述機構均非深圳本土投資機構。

爲吸引風投創投機構在深落戶。《關於促進深圳風投創投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確,對新設立或新遷入的股權投資、創業投資企業,按其自設立之日起三年內,實際投資深圳區域非上市企業的累計每滿人民幣4億元(或等值外幣)的,獎勵其管理企業人民幣500萬元,單筆獎勵最高金額不超過人民幣2000萬元。

深圳各區也在加大私募創投機構的招引力度。例如,深圳羅湖區降低了私募基金扶持門檻,規模2億元即能享受到扶持。深圳前海在着力打造“前海深港國際風投創投集聚區”,目前已有超百家機構入駐。

再如深圳光明區,據劉煒介紹,2022年至今,光明區招引了招商致遠資本(基金規模超300億元)、東方招盈基金(基金規模10億元)落戶。2024年希望能夠吸引20家金融機構落戶光明。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深圳存續私募股權創投管理企業1700家,管理規模超過1.5萬億元,累計投向全國1.3萬家創新型企業,投向高新技術企業投資規模3700億元。

通過股權、投資招商,深圳爲何加大力度“搶GP”?

深圳爲何加大私募創投的招引力度?劉煒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其實現在全國很多城市招商引資的模式已經從土地財政逐漸轉爲股權財政,或者以前是通過土地來招商,現在通過股權和投資來招商。

現階段,探索股權財政的“合肥模式”便備受追捧。記者瞭解到,以京東方項目爲起點,十餘年間,合肥投資引入長鑫、蔚來等一批龍頭企業。截至2023年年底,以合肥建投、產投、興泰爲代表的合肥國有資本已累計投向戰新產業超過1600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超過5300億元。

“現在深圳也在着力打造‘20+8’產業集羣,通過‘20+8’設立起相關產業基金,希望吸引更多創投機構和科創企業能夠關注深圳,也能爲深圳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金融資本助力。”劉煒說道。

中信證券認爲,隨着地產步入下行週期,舊動能增長乏力的問題短期內進一步凸顯,表現爲土地財政短收、房地產拖累經濟、傳統招商方式失效等,傳統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爲繼。在此背景下,“股權財政”能夠通過政府股權投資發揮引導和撬動作用,在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實現財政收入的可持續增長,從而有望成爲地方打造新發展動能的重要抓手。

據其測算,從全國層面來看,推廣股權財政或能每年帶來最多額外0.9%的GDP及財政收入增長;推動“以投代補”有望使得整個股權投資市場容量增加一倍;而推進城投轉型或能使城投平臺每年新增淨利潤1萬億元。

此外,目前很多企業的訴求,已經不僅僅是需要土地、廠房這類,他們更多希望金融資本加持。“因爲金融資本和創投機構的加持,不僅能提供資金,還能提供上下游的一些資源,還能提供一些增值服務,如管理、組織架構等,這些對這些企業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劉煒分析稱。

例如,一位公司位於深圳龍崗區的人工智能企業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目前企業處於B輪,之前都是財務投資,目前更青睞產業投資人CVC,可以帶給企業更多上下游產業資源。而一位深圳券商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券商、投行對企業的服務階段大幅提前,甚至也會服務天使輪企業,從企業初期階段就會幫助他們梳理公司管理體制、架構等,也會爲其推薦PE/VC機構,聯合其他子公司爲其上市做準備。

“我們希望深耕大灣區,目前落戶的園區進駐了不少企業,這裡面有不少的投資機會,我們都會跟進。”另一位將總部遷至深圳的私募機構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對比北上,深圳創投環境有何優劣?

儘管持續大力招引私募創投機構?現階段,深圳又能爲其提供怎樣市場發展環境?

顯而易見的是,深圳創投行業管理規模和增速均低於北京、上海。據盡調寶統計中基協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36個轄區私募管理基金規模合計20.577萬億元。 其中,2023年私募管理基金規模增加最多的轄區爲北京市(增加2331.37億元)、上海市(增加1187.31億元)、廣東省(不含深圳)(增加1049.89億元);減少最多的轄區爲天津市(減少640.73億元)、浙江省(不含寧波)(減少552.31億元)、深圳市(減少506.15億元)。

此外,深圳缺少國家級大基金、長線資金的引入。但近年來,深圳爲破解行業募資難題,也在推進引入長線資金,如在2023年推動太平醫療基金、大家險資基金等一批重大基金相繼落地,累計規模超389億元;累計引導122家社區股份合作公司實際出資近12億元進入風投創投領域。在區級層面,爲破解募資難問題,劉煒表示,我們(光明區)會進一步加大引導基金的規模,爲創投機構提供更大規模資金來源。

上述私募機構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政策穩定性體現出來,對資本更友好,就能吸引更多中外資金過來。

而針對當前的行業退出難題,深圳也在加大S基金的投入力度。例如在光明區,劉煒表示,隨着IPO政策的調整,創投機構退出是比以前難度更大了。光明區也設立了一個S基金,規模十個億,主要就是解決創投機構退出難的問題。對於一些不能通過上市和短期內不能退出的、又有退出需求的一些基金,我們通過S基金來承接他們已投基金的份額。

上述私募機構人士也表示,“從我的從業經驗來看,市場不是一直會這樣的,它是有周期性的,以後肯定還是市場整頓好了,市場走好了,還是能夠正常化的。”

總結來看,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私募股權市場各有側重,北京擁有衆多國家級基金和大型金融機構,形成了成熟的金融生態系統。而上海憑藉其國際化優勢,吸引了大量外資和跨境投資,構建了多元化的金融生態。深圳則依託其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形成了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的私募股權市場特色。

“我在深圳待了將近30年了,這是一個很適合創新的土壤,我身邊一直不缺年輕的企業創始人,這也讓我看到了大灣區更多的機會。”上述人士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