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故事《共同境地》來臺 演員憶家鄉紅眼眶

「2016臺北藝術節」邀請榮獲2014德國年度最佳劇院的《共同境地》,將於23至25日在城市舞臺登場,由以色列女導演雅葉.洛能帶着7位戰後二代移民,回到消失的南斯拉夫尋覓成長時的共同記憶,訴說巴爾幹美麗與哀愁。(王英豪攝)

「我們的國家南斯拉夫曾那麼美,卻已經不見了,我們在舞臺上講自家故事,不只是告訴大家曾經有這個地方,也讓我們又像是同一個國家的人,連結在一起。 」來自德國的劇作《共同境地》(Common Ground),以歐洲難民故事爲主題,明(23)日將在臺北首演演員之一德揚(Dejan)講起家鄉印象,紅了眼眶

敘利亞難民潮影響整個歐洲,2年前由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總監彥斯(Jens Hillje)發起、以色列導演雅葉.洛(Yael Ronen)帶領7位在柏林定居的南斯拉夫難民第二代,以田野調查方式,重新瞭解1990年代巴爾幹戰爭下的家族流亡故事,編成劇作《共同境地》,並擔任劇中演員,2014年首演後造成轟動,引起討論,曾獲得2016年柏林戲劇獎。

德揚曾是南斯拉夫塞爾維亞貝爾格勒人,今年31歲,他的父親是長駐於德國的外交官,他自小經常往返于貝爾格勒和柏林兩地戰亂後只好歸屬成德國人,他在舞臺上大唱紅極一時的前南斯拉夫流行金曲《來見我吧!》(Kreni Prema Meni),歌詞內容提到:「你說話的樣子好美麗,可別輕易賣掉自己,來到我身邊吧。」作爲對已消失國家的呼喚

另一名演員雅思米娜(Jasmina),她的父親是1992年波士尼亞戰爭期間雪布尼屠殺下的受難者,當時她才4歲,「我的父親是醫生,我們家是穆斯林,當時塞爾維亞人屠殺回教族羣,會從精英份子下手,我的父親就在那堆萬人冢裡,找不到屍首了,也來不及找。」雅思米娜回憶,爲了活下去,她的母親帶着她和三個兄弟姊妹輾轉先從克羅埃西亞,再到維也納,最後到德國定居,「媽媽心理醫生,她非常堅強地把我們帶大。」

探尋父親的根源,雅思米娜表示,「爸爸來自一個很小很小的村莊,我找到那個地方時,那裡的人都還記得爸爸,因爲他是一名傑出的醫生,而我是他的女兒,我很驕傲。」

彥斯則表示,「從四面八方到柏林居住的難民,這些戰爭、逃難和流亡的過程,就是一部柏林的近代史。」《共同境地》將於9月23日至25日在臺北城市舞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