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預防治療憂出血?左心耳微創手術改善生活品質

▲陳永隆副教授表示,臨牀醫師建議心房顫動的患者接受預防治療,以降低未來發生腦中風機率。(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企劃特輯

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官方資料顯示,臺灣約有1~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且隨着年紀增長,罹病機率也跟着提高,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更是常人的五倍。高雄一名68歲的李先生長期患有血壓糖尿病慢性病,後經診斷髮現還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團隊爲其做更進一步的腦中風風險評估,一年內發生中風的機率竟高達5%,起初醫療團隊建議李先生服用抗凝血藥物進行預防治療,但藥物副作用導致大量胃出血而排出黑便,經過胃鏡治療及調整藥物處方亦無改善,最後李先生接受左心耳封堵術,不僅毋需再擔心過高的腦中風風險,更重要的不必再日日服用抗擬血藥物,減少出血風險,改善了生活品質!

血液滯留成血栓 高危險族羣更不可輕忽

心臟不正常放電造成的心房顫動會導致患者的心臟跳動過快,快至近乎空轉而造成血液滯留於心髒內的左心房及左心耳,久而久之便形成血栓。血栓剝落後由主動脈送出並輸往身體各個部位,將會造成不同器官、不同程度的損害,其中最常見的栓塞疾病爲腦中風。若病患還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病史、心衰竭、冠狀動脈或周邊血管阻塞疾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將大幅提升。此外,年長者女性心房顫動患者,也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羣,如75歲的風險更是65歲的兩倍以上。

治療方式多元 新型微創手術免於藥物風險

陳永隆副教授表示,臨牀上醫師會建議心房顫動的患者接受藥物預防治療及生活習慣調整,以降低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率。傳統的治療方式以抗凝血藥物爲主,病患在服藥後能減少因爲血液滯留於左心房及左心耳過久而產生的血栓,但若患者本身凝血功能不佳,服藥後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出血問題,如腸胃道出血或是傷口不易癒合等情況

而另一種治療新選擇是左心耳封堵的微創手術,手術完成後,血液將不再滯留於心髒的左心耳內,自然也降低了發生血栓的機率。目前最新研究顯示,腦中風風險高及出血風險高的患者透過左心耳封堵術降低腦中風的機率,和服用新型抗擬血藥物治療的效果是一樣的,且還能避免因服藥帶來的出血性副作用。不過,目前健保給付有其資格規定,還是需由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健保給付條件。針對年輕、早期發現或是有症狀的心房顫動患者,陳永隆副教授則建議病患改善心律問題,如以藥物治療或電氣燒灼手術的方式來改善或根除心律不整的情況,不僅日常生活作息能不受心悸不適的影響,還能降低死亡率與腦中風的風險。

心房顫動難察覺 自我健康管理上策

陳永隆副教授呼籲,由於心房顫動不易察覺,民衆要多注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除了透過長期的心電圖追蹤之外,平時也可以進行自我檢測,例如定期偵測脈搏測量血壓心跳來檢視心率情形。此外,養成規律作息與運動、調整飲食,遠離菸酒的傷害也是心血管保養保健的重要法門!最後陳永隆副教授補充,若有相關的心血管疑慮,建議還是儘速就醫、諮詢醫療專業意見,以免延誤了治療、錯過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