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藥就別切!攝護腺癌「摘睾丸」 心血管風險反增40%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泌尿科主任馮思中指出攝護腺癌發生位置。(圖/記者嚴雲岑攝,下同)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攝護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治療途徑分別有藥物去勢手術去勢。雖然過去多項研究報告顯示,藥物去勢所使用的促性腺素釋素藥物(GnRH agonist),可能造成心血管上升風險,但林口長庚分析1997年至2011年15年間全國5萬8308位攝護腺癌病患治療狀況,發現在治療1.5年內,手術比藥物治療高出40%心血管風險,研究成果已發表在10月的「臨牀腫瘤醫學期刊(JOC)」。

攝護腺癌在發生率臺灣有逐年上升趨勢,根據國健署2014年統計,臺灣每年約新增4900名患者,發生率爲每10萬人口29.1人,爲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死亡率則佔男性十大死因第7位。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泌尿科主任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的患者平均年齡爲76歲,人口老化飲食西化,都是發生率提高的主因,加上國人篩檢風氣未興,有1/3病患一發現就是晚期。

▲攝護腺癌去除雄性激素主要有2種治療方法

每6位接受荷爾蒙去勢治療的病人,就有1位死於心血管疾病。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陳東藝醫師指出,手術風險大於藥物的病人,分別爲:(1)年紀大於65歲的病人;(2)有高血壓病人;(3)過去有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或是冠狀動脈疾病病史病人;(4)Charlson疾病指數大於等於3分族羣的病人。

末者分別指的中度重度肝臟疾病、轉移性腫瘤與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羣患者,但超過1.5年後的長期追蹤,開刀組與促性腺素釋素類似物組這兩種治療方式,則沒有心血管風險差異

▲4類患者手術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遠高於服藥去勢患者。

陳東藝表示,本次研究發現,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攝護腺癌病人,在治療前大部分就已經罹患有一些心血管疾病,包含有高達6成多病人有高血壓,三分之一左右病人有冠狀動脈疾病以及高血壓,糖尿病比例爲26%,慢性腎臟病爲12%,以及6%左右病患有中風病史。也因此心血管風險評估在這羣病人身上,就相形更爲重要。

針對前列腺癌接受賀爾蒙去勢療法的病人,長庚醫療團隊提醒,若平常出現胸悶、冒冷汗肢體無力等疑似心血管疾病症狀者,應及早就醫;有服用阿斯匹靈藥物者,應遵照醫囑服藥,切勿自行停藥;病患本身也應注意三高控制、戒菸、多吃蔬菜水果並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才能降低治療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林口長庚舉辦攝護腺癌去勢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