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推動開放生物多樣性資料逼近千萬筆 公民科學家功不可沒

網路手機普及使得大衆都能成爲公民科學家,扮演生態保育的新英雄。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所建置維護的「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是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生態資料庫,開放資料以來,迅速累積成長,截至今年7月爲止,所彙集的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已達987萬筆,資料量邁向千萬大關

農委會指出,其中有超過850萬筆、高達87%的資料,來自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貢獻政府計劃博物館典藏,則分別佔7%與5%。公民科學家的積極參與,加快臺灣生物多樣性資料成長的腳步,更是未來推動公私協力打造國家環境永續的重要基石

農委會特生中心表示,公民科學家在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的推動上,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動能。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網址https://www.tbn.org.tw/)目前由公民科學家所貢獻的資料中,參與最熱烈的生物類羣包括鳥類、蛾蝶類鱗翅目昆蟲)、植物蛙類(兩棲類)。

以資料量來看,紀錄筆數最多的類羣依序爲:鳥類747萬、蛾蝶類41萬、蛙類10萬;以物種數來看,植物與蛾蝶兩類羣加起來就有超過7000種紀錄。而除鳥類、爬蟲類、蛾蝶類、植物、蜘蛛蝸牛等特定類羣外,特生中心長期推動多項公民科學計劃中,也從路殺、農地生物保育等議題切入,號召民衆關注。這些政府與公民合作所彙集的大量資訊,皆可透過「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讓資料開放與共享,社會大衆也都能以簡易搜尋方式,快速取得資料。

特生中心指出,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提供物種、時間空間資料集等各種搜尋條件功能,民衆可隨時下載觀測紀錄表及名錄,透過各種主題視覺平臺,快速掌握資料概況

此外,網絡平臺也是凝聚公民科學家的大本營。特生中心持續推出的「植物調查物候觀察」公民科學計劃,參與情況即十分熱絡,每個月上傳量排名前五名的紀錄者,平均上傳多達200筆資料,目前累計已超過4萬筆資料。特生中鼓勵大衆多關心身邊的生物與環境,只要拿起手機,拍照記錄日常的自然觀察並透過各個公民科學計劃的facebook社團或是到網頁Web App回報,所有拍照並上傳的民衆,都是公民科學家!

生物多樣性資料是保育工作基礎,而生物資源屬於公共財,具有公益精神。特生中心表示,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在國發會與農委會所推動的「國土資訊系統」與「時空資訊雲」等計劃的支持下發展至今,彙集國內外類型的生物開放資料,提供蒐集、倉儲、流通、展示等資料服務,讓民間單位學術界與政府等角色之間,在生態保育議題上可以更加順暢的交流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