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關係的指標
虐待關係的指標。(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心理學家梅樂妮.喬伊研究人際關係的議題多年,她發現,關鍵在於我們沒有努力維持它的穩定核心:安全感與連結感,也沒有學到處理衝突與正向溝通的技巧,導致事與願違。越想要有安全感的人,反而一直在破壞對方的安全感;越想要受到肯定的人,卻一直在否定自己。
作者提出,相處時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保持「坦然」,時時覺察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適時表達,才能與對方一同面對問題。更重要的是,關係中要保持權力平等,不要想展現控制慾,會這樣做其實是因爲自身的羞愧感太重、自信心不足,纔會想要維持自己那虛假的安全感。
透過本書所提供的觀念架構與工具,不只能重新修復破裂的感情,還能夠找回久久失落的自己,勇敢顯露出脆弱的一面,安慰長久以來聲音被壓抑的內在小孩。畢竟,關係就像身體一樣,只要內外在的壓力來源升高,免疫力就會降低,遇到一丁點小問題就會崩潰。
怎麼知道自己正身陷虐待關係?專家認爲,最重要的指標是自己的感覺。諷刺的是,受虐者反而無法信任自己的感覺。下列幾個問題有助於辨別情況:
*發生衝突時,我是否害怕被對方恐嚇,身體和情緒都有畏懼的反應?
*對方有尊重我嗎?
*對方願意聆聽我的想法、感覺和需求,並且認真看待問題嗎?
*把自己的擔憂提出來討論後,最後對方話鋒一轉,焦點全放在我做錯了什麼。
*是不是經常有罪惡感?
*是不是過度注意彼此的關係,一直想找方法改善?
*心情是不是隨着關係好壞而起起伏伏?
*對方難以取悅,我始終對於現狀感到不安,很難有踏實的感覺。
*自信是否減低了?
*越來越難相信自己的體驗與看法。
*衝突完兩人和好之後,還是擔心自己又會說錯話。
*發生衝突後,對方是否負起責任,確實自我檢討,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問題?
*我希望對方負起傷害我的責任,但他反而羞辱我,抱怨我要求太多、意見太多。
*總是有口難言。
*我想挑戰他的權威,對方卻反控我想控制他。
*我感覺低人一等,在他面前擡不起頭。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施虐者動不動就發脾氣,但受虐者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如果受虐者能察覺到自己的憤怒,就比較不會一再容忍對方的惡行惡狀。爲了讓受虐者不生氣,施虐者最常用的招數,就是讓對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被公平對待。受虐者一抱怨還會受到懲罰,使他不敢再多說一句。比方說公司的主管霸道又蠻橫,你在會議上忍不住抱怨了一下,工作量分配不均,心裡不太好受。這時老闆卻開始長篇大論,強調他爲公司做了多少犧牲,員工又懶又不知感恩。講到最後,老闆覺得很失望、自己被糟蹋了,一言不發就離開會議室了,完全沒有迴應你的問題。事實上,老闆向你傳達的訊息是,有意見的員工一定會付出代價。
虐待關係一定會產生創傷,受虐者一定會經歷某些「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
這些症狀甚至在關係結束後也不會消退,它們不是懦弱的象徵,而是受虐的自然反應。理解這個道理,受虐者纔有機會治癒。
請留意,如果有讀者認爲自己處在虐待關係,那麼你們的互動方式已超過本書的討論範圍,最好的辦法就是結束這段關係。如果你有人身安全上的疑慮,必須立刻採取行動,尋求協助資源,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控制關係VS.慈愛關係
(本文摘自《關係免疫力》/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梅樂妮.喬伊(Melanie Joy)
心理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專長領域爲人際關係、溝通與社會變遷。她的著作獲獎無數,也是國際知名的演說家、訓練師以及組織教練。她的工作成果獲得世界各大媒體報導肯定,包括《紐約時報》、英國BBC、澳洲ABC電視臺,更多訊息可詳見www.melaniejoy.org/
【譯者簡介】
樑鬱萍(第一至第六章)
淡江英文系畢。曾任職書店、軟體中文化翻譯、金融系統建置翻譯。近年關注人權與政治議題,曾於臺灣圖博之友會舉辦圖博音樂會、影展和文化節等活動。曾合譯《第十四次的旅程:達賴喇嘛的心靈之旅》(臺灣圖博之友會出版)。目前擔任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解說員。
中正大學哲學所博士候選人,譯有《逃避自由》(木馬文化出版)、《當亞里斯多德遇上佛洛依德》(左岸文化出版)。
《關係免疫力》/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