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從“小升初”、“幼升小”中讀懂中國

本站教育訊 據光明網報道,小升初”甚至“幼升小”的激烈競爭讓夏天分外燥熱。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每個中國家長,至少是城市中的中國家長都要經歷這樣的夢魘。在武漢,“小升初”擇校正逐漸減少電腦派位的比例,因爲“近年來擇校熱並沒得到有效的遏制”、“衆多家長仍要送孩子參加各種培優”;在北京,小學生從“跨學區入學增新門檻”,“學區房”成爲關鍵”。與“小升初”有關的“擇校費”、“學區房”、“奧數”已成爲公衆話語系統的熱點詞彙,而7月18日《經濟導報》再次感嘆:“小升初”,濃縮的是整個社會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實

其實還有更深層的“現實”。在一個精英大衆二元分立、並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精英治國傳統的社會裡,優勢資源向少數人手中聚集是不爭事實。正因爲這種資源稀缺且分配不均、分配不公,進入一個能享有和支配資源的階層就顯得尤爲重要優質教育既是這種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受良好教育也是打通社會上升渠道、進而分享和利用其他優勢資源的第一步。從這個角度講,白熱化升學競爭並不能簡單歸結爲“教育發展不均衡”或“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前者只是資源集中且分配不均的表象之一,而後者則是家長對這種社會現實的應激性反應

社會階層凝固化和社會資源被廣泛圈佔,是每個家長和孩子都必須面對的社會現狀。在先賦性因素(如家庭背景、代際積累)一定的前提下,通過搶佔優質教育資源進而找到進入精英層的路徑,是每個孩子有限的、甚至唯一的選擇。靠批評、反省、紓解家長的急迫心態來“熄滅”擇校熱是不可能的,因爲這一連串的選擇會將孩子們區隔開——區隔的結果並非“生活方式不同”這麼輕鬆,而是關乎能否有尊嚴、有保障的生活。因此,在這上面,無論是孩子、家長,其實都沒有自主的餘地

值得注意的是,擇校競爭正日漸低齡化。中青報日前以《殘酷學前班 瘋狂幼升小》爲題報道了殘酷的“幼升小”戰爭:“筆試語文數學思維英語(論壇)等,難度常超二年級綜合認知水平”;“6歲孩子在規定的20分鐘內,用計算機完成200道邏輯題——平均6秒鐘做完一題”;“一些重點名校考試中甚至會出現幼兒奧數題”。由於上升渠道的有限和逼仄,精英層的遴選已經從“起跑線”上開始。那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正反映着公衆對於階層差距的基本認知,對於任何體制轉型下都能掌握資源的“不落空階層”的清楚瞭解,以及對進入這個階層的急迫和焦慮。

將這種白熱化競爭稱爲“中國特色”恐怕並不爲過。在階層凝固、資源集中、上升渠道單一、社會分配不均、社會保障無力的現實之下,按照天賦興趣和教育規律自由成長,不僅是危險的,而且明顯要付出“違規代價,除非你有能力選擇或再造一個孩子成長的大環境。對於大多數中國普通家庭而言,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任務,比較而言,教會孩子適應“叢林法則”恐怕要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