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後才知道:財政如此吃緊,錢都花去哪了?原來是這樣花掉的!

這幾年裡,很多地方政府都面臨較爲嚴重的財政赤字,2010年之前,中國人民曾經把政府財政狀況吃緊看成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但今年以來這個問題卻越來越嚴重了。

地方政府的財政赤字逐漸變成了一個目前政府面臨的重大問題。

想要了解爲什麼會出現相關的狀況,我們就應該從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一是企業稅收,二是地方土地財政收入,第三則依賴於中央財政的補貼。

想了解爲什麼會出現地方財政赤字的問題,就要從以上三方面來分析。

很多人會好奇,地方政府的錢花到哪裡去了?

赤字問題嚴峻

目前,不僅三四線城市面臨着嚴重的財政赤字問題,就連一線大城市也面臨愈發嚴重的財政狀況,這逐漸成爲了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是國家層面的,而且和我們普通人密切相關。

財政狀況由收入支出兩方面決定,想搞清楚爲什麼會出現財政赤字的原因,就要從支出收入兩方面着手分析。

從收入方面看,造成目前地方政府財政赤字的首要原因就是土地出讓金的縮水。不同於發達國家,我們地方政府收入裡最大一塊就來自於土地收入。

因國情決定,土地屬於國家資源,原本地方政府是無權出售的。

但是我國政府目前的土地收入並非來自於販賣土地,而是通過土地出讓金的形式來實現,雖然地方政府無權販賣土地,但卻可以轉讓土地使用權實現變現。

經濟狀況良好發展的幾年中,我們的房地產發展良好,因此土地出讓金爲政府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然而隨着疫情以來社會對房地產普遍失去熱情,地產行業開始低迷,房地產企業不再大量開發,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也越來越少。

據統計,在2021年之前,全國土地出讓金達到了八萬億元。然而僅僅過了一年,2022就驟減至六萬億元,對比全年整整減少了百分之20還要多。

造成房地產行業轉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政策的調控,中央對於房地產政策調整造成了整個地產行業的寒冬,一系列限購令等政策的出臺造成的連鎖反應就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減少。

面對這一情況,地方政府有心無力。因爲政策是自上而下的,我國房地產市場並非由簡單的供需關係來決定。若上面對於房地產的管控更加嚴格,出臺的各種土地規定也會影響地方收入。

實際上,雖然土地出讓金是政府收入的重要一環,但美國金融學家們做過統計,全世界數百個國家中,真正靠土地出讓金來扭轉財政狀況的政府並不存在。土地財政收入雖然佔比很高,但並非是地方收入中佔決定因素的。

就目前形勢來看,房地產行業的寒冬還沒有過去,在肉眼可見的未來裡,整個地產行業會持續低迷,並非靠簡單的幾個外力可以轉變。相對來說,土地出讓金的收入也不會有太多改變。

除了土地出讓金的縮水外,一些地方政府本身就面臨巨大的債務問題,在過去的發展中,不少地方爲了籌措資金債臺高築。

爲了解決當前困境,地方政府往往會發行大量公債,發展總歸是需要資金的,這些錢如果不能向民間籌集那就只能依靠公衆借債來完成。之前的公債沒有還清,那麼政府的財政問題也就無法得到解決。

地方公債雖然是公共機構發行,實際上卻是政府信用背書,表面看是第三方來籌措,本質看它是政府爲了發展向民間籌措資金的一種形式。

“地方債”(全稱:地方公債),指有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機構發行的債券,是地方政府根據信用原則、以承擔還本付息責任爲前提而籌集資金的債務憑證。

它是作爲地方政府籌措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而發行的,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預算,由地方政府安排調度。

和普通企業一樣,政府的公債雖然有地方信譽進行背書,但如果還債能力不足最終也會出問題的。

雖然政府破產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地方財政問題不斷赤字嚴重,經濟狀況得不到好轉,那政府公債的信譽和可靠程度都會被社會猜測。

但是現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雖然我國的經濟受到疫情影響,地方財政出現赤字,但可靠性看起來還是有保障的。

影響巨大

相對來說,疫情造成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不僅影響了整個社會發展還動搖了人們的信心。

由於疫情的影響政府財政赤字加劇,這造成了整個社會對於經濟發展的信心不足,動搖了政府信用,而且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在政府財政狀況良好的時候,銀行對於本地經濟的發展具有信心,敢於放款支持本地中小企業的發展。

而在經濟狀況不良好的情況下不僅投資者缺乏信心,而且銀行對於投資的信心不足,更加難對中小企業進行支持。

這種情況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銀行不提供貸款,中小企業無法發展,政府稅收就不足。進而本地企業經濟狀況繼續惡化投資環境惡化而導致政府稅收更加緊縮。

這個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直接導致了全社會的發展受到阻礙。

除此之外,電子商務近年來的發展也衝擊了政府稅收造成了不良影響。

關於這點很多人也許不會認同,但事實就是如此,這是因爲電子商務發展初期,政府對各大平臺的監管十分困難,相關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偷稅漏稅還在次要,對實體經濟的衝擊纔是關鍵問題,市場壟斷,強令合作方、交易方“二選一”。

這些大平臺利用各種手段,瘋狂擾亂市場,導致實體經濟陷入萎靡不振的情況。

支出在何處

其實,三年疫情對於整個國家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表面看目前的情況下疫情已經過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可謂是大出血了。

疫情的陰影籠罩下,不僅企業的發展受到停滯,而且政府每天都面臨鉅額開銷。

說實話,在疫情期間,我們政府做的很好,保證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發展,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

就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感覺出來了,在三年疫情裡,政府爲了國家和人民生命安全可謂是下了血本。

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之下,有很多地方政府因爲生產停滯失去了收入,可以說經濟發展這輛馬車被強行按住了。從經濟角度毫不誇張的說,疫情的三年是中國經濟發展史失去的三年。

依稀記得,在疫情的籠罩之下,不少工廠被迫停產,學校停課,企業被迫停業,這給整個社會造成的負擔是巨大的。

在這樣一個高危環境中,政府爲了維持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付出的高昂成本之一就是失去經濟收入。

每天的社會運營需要錢,做覈算需要錢,爲志願者提供支持需要錢,就連送菜上門也需要錢。

而這樣高壓的環境中,政府雖然支撐過來但也下了血本。

不僅如此,我國對於疫情疫苗的研製投入巨大,這些疫苗都是無償免費對人民放開,而疫苗的研製成本和製作運輸成本都由國家政府來承擔。

單說研製疫苗就花費了上千億元,與其配套的醫院放艙設備更是多如海沙。而這每一筆支出都算在地方財政支出裡了。

除此之外,每一個隔離在家的居民都沒辦法外出消費,爲他們提供每日的生活必需物資和志願者的支出都算在了地方開銷裡面。

雖然很多都來自於社會人士捐助,但是絕大多數物資都要靠政府買單。

收入受到影響,日常支出又很驚人,地方政府財政吃緊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除此之外,近年來我們的城市建設等各方面支出都要花錢,我國素來都有基建狂魔的稱號,政府對於公共設施的建設是毫不吝嗇的進行投入。

公交地鐵,高鐵。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每一項都是天文數字,爲了維護公路設施交通設施的日常開銷也非常驚人。

在這幾年裡,地鐵設施的建設越來越多變成了評價一個城市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

有不少城市本身並不具備相關需求以及建設能力,但是爲了提高對城市本身的評價都開展了地鐵設施的建設,這裡面每一筆支出都被算到了地方財政支出之中。

有些城市爲了追求地標式建築大規模建設相關設施,這都爲地方財政狀況造成了極大壓力。

今年裡,人口流失越來越嚴重,城市集羣開始形成,中國逐漸有了超級城市虹吸一線城市,一線城市虹吸二線,二三線城市虹吸中小城市中小城市虹吸農村人口的趨勢。

每一個地方發展都需要人才和人口,而越來越大的人口壓力使得地方加速發展。吸引與本身不相匹配的人口資源,每一座城市爲了搶奪人口做出的努力都是巨大的。

城市人越來越多而鄉村人口越來越少,一個在外接受過高級教育的農村人是不會甘心回到原本位置的。

城市的發展甚至地方鄉村發展由於人才人口的缺失逐漸失去動力,漸漸不再有競爭力,相對的支出會增加而收入會減少。

地方政府爲了留住人口,吸引人才做出的努力很大,其中就包括了大力發展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然而小城市無論再怎樣都無法與一線城市形成競爭,相對來說收入越來越少支出越來越大,這是我國地方政府未來會面臨的嚴重問題。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還要依靠我們年輕一代的努力,目前中國面臨各種老齡化人口不足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