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文化的核心 不是汽車而是“人”

汽車文化是指汽車作爲一種現代工業產品,被賦予了人類的價值觀生活形態情感需求等,並折射出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羣審美取向,從而形成的特有文化。汽車文化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包括產品層面,也包括使用、認知等層面,可以說貫穿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入21世紀,中國的汽車產品開始快速進入家庭,像服裝、飲食文化一樣,在保有量使用率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們開始追求更深層次的精神需要,中國的汽車文化也應運而生。

汽車文化首先是製造文化。1931年6月,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民生牌汽車研製成功。其中,70%的零件爲國產,這在當時國內機械工業水平極低的條件下,可以算是一個奇蹟。但隨着“九一八”事變爆發,民生汽車工廠日軍侵佔,這個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嫩芽還沒等來枝繁葉茂就被扼殺了。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7月,新中國第一輛自己製造的汽車——解放牌卡車駛下了裝配線,開啓了真正的中國汽車工業的篇章。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10年裡,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實現了轎車、卡車、越野車車型的自主國產,圓了中國人自己的汽車夢。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汽車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中國引入了國外先進的汽車技術管理經驗,中國的汽車工業開始快速發展,汽車市場也迅速拓展。與此同時,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產業也開始再次煥發活力。從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排沙發”的認知,到現在的始終以用戶爲中心、注重品質綠色環保等,中國的汽車製造文化和理念不斷提升,這一個個的鐵殼子也變得越來越富有情感和性格

汽車文化也是使用文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汽車銷售225.2萬輛,同比增長8.6%,而前4個月,汽車累計銷售超過87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51%。在疫情影響下,中國成爲全球爲數不多的仍能保持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國也已經連續多年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消費市場。如此快速達到如此大的保有量,最開始中國的消費者還有些不適應,體現在雖然汽車的數量快速普及,但對於如何正確使用汽車、文明行車的認識卻大大滯後。一些車主買了車後只注意到車輛給自己出行所帶來的便利,而沒有認識到自己在行車中應承擔的責任。不禮讓行人加塞兒、大聲鳴笛、在車上亂扔垃圾、路怒症等不文明行爲屢見不鮮。

隨着中國的汽車社會越來越成熟,中國的汽車文化也開始成型。在管理、教育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中國消費者的用車文化、用車文明不斷提升。大部分車輛在沒有指示燈的情況下,能夠主動讓行人行道上的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加塞兒、開鬥氣車、酒駕等不文明和違法行爲也明顯減少。諸如車友會俱樂部等類型的自發組織也開始承擔起文明行車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形成了一定良好氛圍。

同時,車輛使用者的用車理念和用車方式也在發生變化,綠色、環保、和諧的用車文化正在成爲主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用車過程中都注意到低碳綠色的問題,開始主動選擇綠色出行。

汽車文化更是創新文化。目前,中國汽車產業一個最明顯的標籤就是創新。包括新能源智能化網聯化等都成爲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中國的汽車產業走在了這一趨勢前沿。一大批中國傳統汽車企業和新興的高科技企業都在努力推進這一趨勢的發展。而隨着這些新技術、新模式的深入推廣,整個汽車產業、汽車文化也不斷實現創新突破。

與130多年的世界汽車發展史相比,中國汽車工業、汽車文化可能還顯稚嫩。真正的汽車社會、汽車文化一定是有大量的汽車作爲基礎,但並不是說馬路上跑滿汽車就可以稱爲有汽車文化。汽車文化的核心不是汽車,而是“人”,是一個包括了文化、生活、管理等各方面在內的整體體系。真正成熟的汽車文化是對人,以及整個社會的環保、和諧等所表現出的尊重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