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凍土碳研究進展「偏老的碳是由凍土融化所貢獻」

▲拍攝的普若崗冰原一角。(圖/新華社

本報訊

大陸科學家近期在青藏高原凍土領域研究新進展,通過採樣測定了青藏高原河流水體中溶解態有機碳的年齡,並證明了偏老的碳主要由凍土融化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已線上發表於美國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可爲青藏高原凍土碳和其他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據介紹,溶解態有機碳是河流水體中最活躍因數之一,其在通過河流傳輸過程中能被微生物分解並釋放出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從而影響流域的碳平衡甚至氣候變化。青藏高原分佈着中低緯度地區最大面積的凍土,並儲存大量的碳。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聯合芬蘭、美國等國研究人員通過對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在青藏高原河段水體中溶解態有機碳的同位素組成的研究,給出了研究區河水溶解態有機碳受凍土融化貢獻的同位素證據科研人員通過對夏季河流水體的溶解態有機碳的碳-14組成的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溶解態有機碳的碳-14的年齡與世界其他河流相比明顯偏老,並與採樣點所在流域的凍土分佈比例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上述結果證明了偏老的碳主要是由凍土的融化所貢獻的。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凍土也正經歷強烈變化。研究表明,從1996年到2001年,青藏高原凍土活動層增厚0.15至0.50米,從而可將埋藏在凍土中的老碳釋放至水體,影響青藏高原現代水體的碳迴圈過程。但此前對這一現象的研究還很缺乏。(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