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選擇去西部

全國兩會前夕,2025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以下簡稱“西部計劃”)報名正式啓動。

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團中央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黨委書記張朝暉接受記者集中採訪,生動講述了幾位西部計劃志願者的感人故事。

大學生投身西部計劃成爲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區域合理佈局,深化東中西部人才協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明確指出,“促進人才區域合理佈局,加強東中西部人才協作”。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是西部計劃志願者的心聲。西部計劃每年面向普通高等學校招募一定數量的應屆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到西部地區和基層開展爲期1-3年的志願服務。今年,預計新招募志願者約5萬人,設有鄉村教育、服務鄉村建設、健康鄉村、基層青年工作、鄉村社會治理、衛國戍邊、服務新疆、服務西藏等8個專項,90%以上服務崗位設置在鄉鎮及以下。

3月9日,北京友誼賓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教育界別最後一次小組會議上,委員們在聽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曲俊燕/攝

支教一年終身受益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學生選擇服務西部,就是“強國一代”服務民族復興、國家發展的主動選擇,就是選擇將個人奮鬥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緊密相連,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建功立業,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的青春篇章,也必將收穫別樣的絢麗人生。

2003年,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發起實施西部計劃。項目實施20多年來,全國54萬餘名高校畢業生在2000多個縣(市、區、旗)基層服務,爲西部地區和基層發展注入青春活力和青年力量。

復旦大學派出首屆研究生支教團是在1999年。它的全稱是中國青年志願者研究生支教團,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從1998年開始組建,1999年開始派遣。從2011年7月開始,研究生支教團併入西部計劃的基礎教育專項。

“當時校園裡有6座教學樓,研究生支教團所在的支教駐地,不知何時起被師生們稱爲‘第七教學樓’,這一稱呼延續至今。”金力介紹。

26年來,這座“第七教學樓”已培養出463名支教志願者,累計教授學生超過3.5萬人,授課總時數超過21萬課時。同時,募集的各類捐助款物總額已逾2000萬元;每年爲當地200多名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一對一”資助,同時,各類獎教金和獎助學金每年惠及2000餘名師生。

前幾天在網上刷屏的“一張舊書桌”的故事——這張普通的舊書桌密密麻麻寫滿了第一屆至今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王民中學支教的復旦研究生支教團隊員的名字。

這些年,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涌現出馮艾、李佳美、張陽、蔡沅鋹等一批又一批新時代青年楷模。“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正是復旦支教隊員最早喊出的口號。

金力表示,“坦率說,支教帶給隊員們的成長,遠比隊員們帶給當地的變化要多”。

在廈門大學,每年申請去西部支教的大學生總是多得超出預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時表示,“國家需要青年到西部去,學生們就會有一種自覺”。

3月1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福建代表團駐地,福建代表團全體會議結束後,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中)和其他代表在交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

爲什麼大學生會有這種強烈願意選擇西部支教?張榮表示,這是因爲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始終是廈門大學校園文化的底色,融在了學校的“基因”裡。所以,國家有所呼,學生便有所應。他說:“這些學生有一個共同願望,就是讓偏遠地區的孩子‘有學上’‘上好學’,並且‘一個都不能落下’。”

張榮介紹,這些年來,支教團抵達西海固地區後,不僅改變了當地孩子們的個體命運,也在深刻影響着當地的教育發展,並對整個地區的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許多當地的孩子在支教團的影響下,考入廈門大學,學成之後又選擇回到家鄉。“這些返鄉的孩子正肩負起新時代教育強國的重任,爲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

張榮對即將參加西部計劃的大學生建議:“要真正將我們的情感調頻至老百姓的頻道,放下身段,設身處地爲他們着想,急他們之所急,爲他們辦實事、謀福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幫助他人,也將收穫更加豐富、更有價值的人生體驗。”

見天地見衆生見自己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認爲,選擇去西部,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心靈與精神的遠征。

2024年5月,蒙曼帶隊參加國家民委“道中華”邊疆行2024特別活動——“曼行國道·219”,這一路她感觸深刻。

蒙曼表示,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不僅擁有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擁有廣袤的西部地區。西部對於中國而言,無論是在戰略層面、資源儲備方面,還是民族構成上,都發揮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西部擁有中國大片的領土,那裡是一個讓夢想成真的地方,也是一個風景絕美、民風淳樸、資源豐富的寶地。

“我真心希望東部、中部的孩子們能夠去西部看看。只有親眼目睹西部,你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才能深刻體會到作爲一箇中國人的意義。”蒙曼說。

“孔雀東南飛固然有其風景,雄鷹西北行亦有別樣精彩。”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疆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中石油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常務副總經理劉洪濤“喊話”海內外科研人才到新疆幹事創業。

19年前,劉洪濤從西南石油大學畢業,一路西進到新疆塔里木油田。他從生產一線起步,常年駐紮荒漠。

2012年,劉洪濤從生產單位轉向科研崗位,直面塔里木盆地超深複雜油氣藏的世界級難題。他帶領團隊創建了油田首個“跨學科、跨專業”的國家級創新工作室,創新攻關形成了以超深複雜油氣藏安全快速鑽井、高溫高壓井完整性和採油氣提產穩產爲核心的關鍵技術體系。

“每向前鑽進一米就是對未知領域的挑戰,每向前鑽進一寸就是對技術極限的突破,我們做到了。”劉洪濤說。2024年,中國首口設計井深超萬米的科學探索井——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鑽探深度突破1萬米,成爲亞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萬米井。

科研創新需要適宜的土壤。劉洪濤說,新疆相繼出臺科研人員減負政策,讓科研人員從填表、報銷等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把精力真正花在科研上;而且子女教育、住房保障、配偶就業等“關鍵小事”被納入解決範疇,讓廣大科研人員無後顧之憂,這是新疆能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也讓更多的青年能夠在西部放飛自己的夢想。

西部計劃是一所“大學校”

24歲的洪思藝是來自香港的西部計劃志願者,目前正在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先鋒道街道哈達社區服務。她表示:“我深入祖國西部,希望親身感受並盡己所能貢獻一份力量。”

在前往包頭之前,洪思藝去過國內最北的地方是北京。爲了此次行程,她做了充分的準備,向工作人員詳細諮詢了當地的天氣情況,詢問是否寒冷以及需要攜帶哪些合適的衣物。洪思藝一直渴望遊覽新疆、內蒙古等地,而這次爲期兩年的志願服務,她認爲是一個深入瞭解祖國壯麗山河的絕佳機會。

獨特的美食和迷人的草原風光讓洪思藝感到無比新奇,而在基層社區工作的她,也爲居民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這些經歷讓她深信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並表示:“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延長服務期。”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疆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全國人大代表、喀什地區招商局副局長逄子劍(右二)回答記者提問。視覺中國供圖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招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逄子劍是首批新疆招錄內地高校畢業生赴南疆基層鄉鎮工作的基層幹部。2014年,他從山東煙臺去新疆的第一站,是喀什地區疏勒縣巴仁鄉。

他告訴記者,近幾年,通過“三支一扶”或西部計劃來新疆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大多深入到基層鄉鎮或基層一線的教育、衛生及其他事業單位工作。

逄子劍介紹,這幾年內地來喀什任教的老師越來越多,有些學校,內地老師數量已經可以佔1/3以上,爲基層教育事業帶來新的活力。

“西部計劃並不是隨便挑一個學生就可以去,而是要從嚴標準。”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表示,學校通過“政治錘鍊+業務提升+實踐成長”三位一體加強志願者上崗前培養,年均累計開展理論與技能培訓、實訓活動50場,有效提升志願者思想理論水平和業務幹事本領。

西部計劃更是一所熔鍊、提升自己的大學校。“所以,我們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基層鍛鍊,更好地瞭解基層、留在基層、紮根基層,逐步成長爲祖國作貢獻的人才。”吳德說。

四川農大啓動四川省首個青馬工程“西部計劃”專項班,“我們不是到了要畢業的時候才鼓勵學生到西部去,而是積極探索西部計劃前置培養新路徑,學生一入學就可以加入專項班,通過選拔即可成爲西部計劃志願者”。

“夢想可以從基層開始。”吳德希望大學生不要畏懼困難,勇於選擇去西部,“如果能夠作一些貢獻,成爲讓老百姓記住的一羣人,那就更好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