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算帳」貓抓病進入高發期 女子被抓後發燒40度

▲可愛的貓咪成爲最流行的寵物。(圖/CFP)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喵星人深受大家寵愛,但在「吸貓」時若不慎被抓、咬到,可能會患上貓抓病,出現長丘疹淋巴結腫大等症狀,且這個病潛伏期在2至6周,秋冬爲高發期杭州一名王姓男子就因被貓咪咬了一口,1個月後長了淋巴結,另外一名年輕女子也因被貓抓傷高燒到攝氏40度。

據《錢江晚報》報導,杭州一名53歲的王先生化名),平時健康狀態不錯,但一個月前右腋窩周圍紅腫範圍約20×5公分,碰一下就會疼痛,接着右腋窩可觸及腫大淋巴結,直徑約2公分大小,同樣觸之疼痛,「提心吊膽一個多月了」。

就醫後,王先生被診治得了貓抓病,他這纔想起自己在10月上旬和小貓玩耍時,他的右手食指被狠狠咬了一口,有出血但並沒有特殊處理,幾天後傷口化膿了纔去醫院治療,不久後,他的右腋窩淋巴就莫名其妙變得腫大。

另外一名20多歲的劉小姐(化名)也是因一個多月前被家中小貓抓傷右手,出現畏寒發熱,最高體溫近40攝氏度服用抗菌消炎藥卻沒有明顯效果,之後,像王先生一樣,右側腋下皮下淋巴結腫大、疼痛,同樣是得了貓抓病。

什麼是貓抓病?

根據衛生署官網顯示,貓抓病主要由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引起,大部份的患者(超過90%)有被貓(看起來健康的貓,通常爲幼貓)舔、咬或抓傷的記錄

健康人通常不會有什麼臨牀症狀,少數會有發燒、咬傷部位淋巴結腫大、疼痛及咬傷傷口形成紅色丘疹等情形。但小孩老人、服用類固醇病人免疫系統較差的人(例如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原者或患者等)要特別注意,因其可能會發展成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脾臟細菌性紫瘢(bacillary peliosis)等。

貓抓病主要流行季節在夏末及秋冬。根據《錢江晚報》報導,感染科潘紅英主任表示,這個病偏向「秋冬算帳」,每年這個時候,我們感染科總會收治類似的病人,不是很有經驗醫生,這個疾病往往會被忽略。貓抓病的潛伏期一般爲2-6周,少數病例可長達數月甚至超過1年。

▲約有50~90%的個案於抓傷部位出現丘疹。(圖/CFP)

在防治方面,潘紅英建議:首先要注意養寵物的衛生,鑑於貓抓病可對免疫低下者造成嚴重後果,慢性病者與免疫力低下者、有幼兒家庭最好不要養寵物;儘量少刺激貓狗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被咬或抓傷,尤其在春季動物發情期和夏天氣溫高又悶熱時,寵物容易抓狂。

被貓咬抓傷後,應及時注射狂犬疫苗(貓也可攜帶狂犬病毒),如果之後出現淋巴腫大、畏寒發熱等症狀時,一定要將被貓咬抓傷的病史告訴醫生,以利於正確診斷及時治療。

根據衛生署官網顯示,貓抓病通常不嚴重,多數免疫功能正常之病例在2至3月內,不給藥物也能恢復。然而所有免疫缺陷之患者,都應接受1至3個月的治療。HIV患者所觀察到之全身性感染,大部份常用之抗生素臺灣於2007年通報179例貓抓病,確定病例7例,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爲0.03,常見於小孩及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