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締速限太低、標準模糊 惹民怨

科技執法雖然使交通違規下降,但也爆發準確率爭議,引發民怨。(鄧博仁攝)

科技執法確實使交通違規下降,也曾爆發準確率爭議,一度讓全國設備停擺,後來由經濟部訂定檢驗標準才能重啓設備。此外,速限被駕駛抱怨太低,反而造成壅塞、車禍的聲浪不絕,內政部警政署坦言,速度與安全間如何平衡,考驗地方政府與警方的智慧。民衆也抱怨判斷標準模糊,如被誤開單,申訴流程麻煩又擾民。

消基會交通組召集人李克聰表示,科技執法引來的警民不快,除了教育、宣導,還要先檢視工程面有無問題。他舉例,大家都知道雙白線不能跨越,但有些地方標線或指標不清,造成來不及切換到左轉專用道,結果被拍照取締,自然引起爭議,但如果事前排除這些不確定因素,被取締的駕駛則無話可說。

新北市2018年在萬里隧道首度實施區間測速後,違規率大減9成以上,當時吸引許多縣市跟進。

不料隔年卻爆出臺61線區間測速系統有程式錯誤的問題,警方撤銷3000多件罰單,使反對者更加質疑科技執法的準確性。

區間測速被抓到錯誤後,全臺設備全暫停使用,在經濟部標檢局的協助下,制定設備規格,並逐一檢驗,才替設備解套,讓各縣市陸續恢復執法。警政署表示,交通執法設備規範須有標檢局的檢定合格證書,且禁用大陸製品。另爲持續優化辨識錯誤,警察機關也會將錯誤案件通報廠商校正。

警政署交通組長陳明志說,速度與事故有很大的關連,其中區間測速最讓駕駛不滿。至於這道難題該怎麼解,他認爲要因地制宜,速度與安全如何兼顧,地方要取得平衡。

「科技執法無人性!」有駕駛分享,現在政府呼籲汽機車在路口要停讓行人,曾在有科技執法的路口,已停讓待行人通過,駕車準備轉彎時,該行人又突然回頭,最終自己仍被開單,現今判斷標準模糊,如何判定停讓行人的距離應定義清楚,若真被誤開單,後續申訴流程也相當麻煩又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