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人造心臟誕生!3D列印血管網絡 有望取代器官移植

3D列印技術又稱爲「加法制造」或是「積層製造」技術,目的是將3D圖檔高精度的堆疊方式呈現出原始模型細節特徵。其應用範圍不斷推陳出新且越來越普及,舉凡食物義肢樂器服裝文物以及人體器官等。

近日,3D列印技術迎來重大突破,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研究團隊,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生物材料「列印」了世界第一個 3D 血管心臟,並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研究成果。這也是首次有人成功設計和「列印」充滿細胞、血管、心房心室的完整心臟。

世界首個3D血管化心臟 盼利用人工方式達移植目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及其併發症是造成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病因,而心臟移植是目前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僅能使用的治療方式,但捐贈器官普遍來說短缺現象嚴重。本次的心臟3D列印實驗的成果十分振奮人心,這意味着心臟移植有機會能夠利用人工的方式來完成並達到目的。

過去雖然也能透過3D列印技術印出心臟器官,帶缺少了內部更細緻的血管組織,感謝研究團隊努力不懈的研發實驗,這次的3D列印心臟是人體細胞和患者特異性生物材料製成的完整心臟。

材料都來自患者本身 可避免排斥問題

研究人員首先從一些志願患者的體內取出一份脂肪組織樣本,接着將其分離成「細胞」與「非細胞」材料,這些細胞隨後被用來誘導產生多能幹細胞,而膠原蛋白糖蛋白等非細胞成分則用來合成「個體化凝膠」,來充當3D列印的「墨水」。

他們發現,自身材料組成的凝膠給幹細胞提供了良好的發育環境。在這些凝膠裡,幹細胞能高效分化成心臟細胞和內皮細胞。由於所有的材料都來自患者本身,這些細胞產生的組織能有效地避免異體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問題。

成功分化細胞之後,研究人員們進一步開始用這一方法「3D列印」心臟組織和器官。利用CT掃描技術,他們勾勒出了心臟的大體結構,這包括了心臟的形狀、心房心室的尺寸,以及主要血管的走向。對於CT掃描無法獲取的小血管網路結構,研究人員們又使用了數學模型,計算不同區域的氧消耗合理分配血管的走向。在計算機輔助下,獲得了更爲完整的血管網路結構,用於實際的列印。

利用動物模型3D心臟 證實此技術應用於人類可行性

儘管目前成功列印出的「人造心臟」只有兔子心臟的大小,差不多爲一顆櫻桃的大小,但它的腔室與血管都與人類所擁有的心臟相同,結構非常完整。目前這顆心臟中的細胞已能出現收縮的動作,但還無法如同真正的心臟般打出磅礡的血液,這也是研究團隊積極投入的下一個階段性目標研究。

同時計劃動物模型移植 3D 列印的心臟,藉此證明人造心臟確實可行且能普及,並希望測試在 1~2 年完成。若此技術真能應於人類器官移植,對於那些只能無止盡地等待還未必能等到捐獻者器官地患者,無疑是一大福音,盼望成功之日到來的那刻。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freepik

更多生醫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