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藥主因 製藥公會:因國防部大量採購戰備藥物

國內缺藥問題未解,製藥公會呼籲政府應出面宣導醫院勿搶藥、囤貨。(本報資料照)

國內缺藥問題未解,就連學名藥廠都吃不消,臺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今天指出,業界現在除面臨健保藥價每年調降的成本危機,更遭遇醫院大量採購的生產問題,其中國防部去年啓動戰備藥物大量採購計劃,不僅搶下以往數倍的藥量,還要求藥品保存期限必須在8個月以上,引起各大醫院跟風,纔是造成這一波缺藥的主因。

此波缺藥源自去年底的乙醯胺酚缺貨事件,接着依序傳出軟便劑氧化鎂、抗生素、降血脂等藥物短缺,臺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蘇東茂表示,去年因兩岸關係惡化,加上烏俄戰爭等因素,國防部開始向國內各大藥廠要求大量採購訂單,以增加戰備藥物,其中採購量是過去供貨的數倍,間接影響藥品供需。

蘇東茂指出,國防部的戰備藥採購品項多達數百項,並要求業者供應藥品的有效期限必須在8個月以上,許多醫學中心在得知國防部積極搶藥後,也紛紛要求比照國防部的條件採購,此舉大大影響國產藥的產能。

臺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王惠弘指出,藥廠遭遇醫院大量訂單經常遇到一大困難,那就是如未能依照院方需求供給,就得依合約進行罰款,此外,如醫院採購藥物過剩還會要求廠商退還,但根據現行PIC/GMP規定,退還藥品均須銷燬,如此一來不僅造成浪費,藥廠還得自行吸收成本。

王惠弘呼籲,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政策介入協助要求宣導,醫院不要搶貨、囤貨,如要滿足患者的常備藥需求,最多應以去年同期的1.1倍量穩定採購,如此一來才能讓供需重新恢復平衡。

蘇東茂說,長遠來看,藥品供應問題在於法規彈性,包含原料藥新增來源,以及原料藥是否須以藥品GMP管理、健保藥價調整「全民健康保險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DET)」等,尤其是國內藥品許可證僅剩1-2張的產品,應核予一定的健保價確保進口藥供應有問題時,國內有藥可用。

他強調,面對藥物不斷提高的生產成本,卻要受到藥價法規的限制,如要等到缺藥才決定不砍價,那可以預期未來缺藥的品項會越來越多,呼籲政府別再調降一般學名藥價格補足DET目標值缺口,應用另編預算的方式支付高單價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