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格局再生變 一線城市集體“轉正”

本報記者 莊靈輝 盧志坤 北京報道

2023年多數省市人口格局再度發生新變化。

近日,多數省市已發佈2023年人口數據。數據顯示,2023年,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常住人口重回正增長,集體扭轉2022年下降態勢。其中,深圳與上海兩城人口增量均在10萬人以上,廣州也增超9萬人,北京則結束此前常住人口連續6年下降的局面,新增超1萬人。

同時,從已公佈數據來看,合肥、鄭州、杭州、成都等不少省會城市人口增長也較爲明顯,人口增量暫居前列。

“2023年一線城市人口回升是一個必然現象,也是一線城市發展的客觀需要,說明一線城市發展還有空間。”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長、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當前來看,國內一線城市仍有不小的發展空間,城市經濟活力對人口也更有吸引力,相應城市人口增長是一個必然趨勢。

重回正增長

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常住人口曾於2022年首度集體出現下降。其中,北京市減少4.3萬人,上海市減少13.54萬人,廣州市減少7.65萬人,深圳市減少1.98萬人。

2023年,相應趨勢並未持續。

根據各地統計報告,2023年深圳與上海兩市人口增量均在10萬人以上,廣州市人口增量也超9萬人。

其中,2023年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爲1779.01萬人,創歷史新高,較上年年末增加12.83萬,增量居一線城市之首;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爲2487.45萬人,比上年年末增加11.56萬人,爲2015年以來最大增量;廣州全市常住人口爲1882.70萬人,同樣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年末增加9.29萬人。

四座一線城市中,202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最少,爲1.5萬人。不過,北京市常住人口此前已連續6年下降。2023年北京市扭轉人口下降趨勢,年末常住人口達到2185.8萬人。

除一線城市外,不少省會城市人口也出現較快增長,增量多在10萬人以上。其中,合肥市增長21.9萬人,鄭州市增長18萬人,杭州市增長14.6萬人,成都市增長13.5萬人,西安、昆明等也增長了約8萬人。

遼寧和吉林兩省也於2023年同時扭轉十餘年人口淨流出局面。在此背景下,2023年瀋陽市與長春市常住人口也出現一定增長,且增量佔各自省份增量均不低,其中瀋陽市增加了5.7萬人,佔遼寧省人口總增量的66%;長春市增加了3.65萬人,佔吉林省人口總增量的84%。

注重長遠預期

業內分析指出,各地常住人口增長與城市就業環境、產業發展及人才優惠政策等因素有關。

近年來,包括上述人口增長的不少城市在內,放寬落戶限制、發放補貼以及加強保障房供給等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各地“搶人”及“搶人才”意願明顯增加。

“一個城市的發展基礎首先是人口尤其是就業人口的聚集。如果一個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下降甚至消失,那說明這座城市已經在走下坡路了。”牛鳳瑞表示,城市的發展不可能離開人才,因此近年來各城市會出臺多方面優惠政策,通過降低落戶門檻等吸引人才。

“其實除了學歷人才,熟練工人、企業家等也都是城市發展所需的人才。”牛鳳瑞認爲,各項優惠政策只能發揮短期效益,真正的人才其實很難會被短期優惠政策吸引,長遠來看還應通過制度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在治理體制及營商環境等方面給人們一個穩定的預期。

此外,對於2023年一線城市人口止降回升,牛鳳瑞認爲這說明國內一線城市仍有發展空間,短期內人口天花板還未出現。

“只要城市還有發展空間,人口增長就是一個必然趨勢。目前來看,國內城市多在發展中,很難說有城市因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現人口拐點,部分城市人口收縮也主要因爲資源發展模式難以爲繼等因素。”牛鳳瑞表示,無論是資源配置權力還是經濟活力等,一線城市對人口仍有較強吸引力。

“隨着科技進步、城市規劃建設改進以及發展模式轉變等,城市人口密度理論上是沒有天花板的,目前國際上人口超千萬的大城市的人口仍呈增長態勢。”牛鳳瑞認爲,人口天花板主要是因爲城市範圍擴大導致負效應增長,只有城市擴張的正效應與負效應達到平衡時,纔會達到一個人口天花板。

(編輯:王金龍 審覈:童海華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