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亞斯伯格症的心理世界 亞斯特質不是病

認識亞斯人的心理世界 亞斯特質不是病。(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你對亞斯伯格症的印象是什麼?白目社交障礙、固執……或許,我們根本沒有真正瞭解他們。

作者以豐富的敏銳觀察、諮商實務系統整理,寫出亞斯人使用「見理系統」的心理歷程,讓家人跳脫兒童亞斯使壞、耍懶、無情、無情的刻板印象,也幫助成人亞斯找到生存定位,不再迷惑、孤單。

精彩書摘

亞斯特質不是一種疾病,當然也沒有像疾病一樣「用藥治癒」的概念。神經受阻的情形一生都會存在,亞斯特質的容器限制讓情緒系統不太能用,但它會轉向使認知系統獨立運作,引導思考、拆解情緒與因果行爲,生活得有條有理。

由亞斯特質引導所發展的處世邏輯,在本書中我稱爲「見理系統」,亞斯人擅長處理可見的、物理間的關係,「見」是可見之物,「理」是道理與邏輯;而社會人的處世規則,在本書中稱爲「社交系統」,他們擅長人際交流,運用大量情緒訊息。兩套系統各有作用、各有優劣,「訊息種類」接受與處理的方式不同,不是絕對二分,每個人同時存在不等比例的兩套系統,以應付不同類的人與事。在兒童時期,大腦發育未完全,多半遵從見理系統去認識世界與適應生活,因此見理式教養訓練對所有兒童都有效。

爲方便讀者理解,我把「情緒系統」從知覺感受、訊息傳遞、情緒解讀到情緒運作這一塊統稱爲「情緒腦」;而「認知系統」從線索觀察、歸納整理、邏輯判斷到解釋因果這一塊統稱爲「認知腦」。

簡單說,亞斯特質讓「情緒腦」無法有效運作,情緒像是無法整理的毛線團,散亂且干擾,這部分的訊息是雜訊,我稱之「情盲假說」,意指情緒有需求,但無法從內在覺察與剖析自己怎麼了,於是亞斯人多依靠「認知腦」,從自己做了什麼的外在觀察與細節歸納作認識。社會人則是同時運作兩部分腦,但以情緒腦優先判斷。

亞斯人在社交領域裡屬性環境不相容,自然產生溝通障礙與固着行爲(固着是爲了定位和安穩),而非先天有問題。目前坊間對亞斯的研究輔助方法,都能協助亞斯人發揮潛力及自我成長,跟看待所有人一樣,要以截長補短的方式,鼓勵孩子發揮屬於自己的特色,建立自信。

●不要讓亞斯人獨自面對適應社會的議題

亞斯特質是先天的,並非養育方式或環境造成,真正發生的原因雖不明確,但來自遺傳基因的相關性相當高。由於過去社會結構較爲嚴謹,每個人的社會角色與需要遵守的責任非常固定(如填鴨式教育、成家立業生涯軸),明確規範有利於亞斯人發展,因爲照着做反而能發揮亞斯式的專注,因此過去較少亞斯人被發現。

到了現代社會,沒有絕對標準,且需要整合多方資訊、多重意義及人際能力,太多量的訊息讓亞斯人無所適從,他們的特質與困難才浮出檯面

亞斯人的情緒腦先天受阻,認知腦則會進行補償,發展出拆解情緒的特殊方式,但也由於與生俱來,正如魚生活在水裡,不知道水的存在一樣,亞斯人並無法靠內在覺察與剖析知曉身處「情盲」,除非出現無法解決的困境,並與外部做對照才能顯出差異。

這提醒我們,不該讓亞斯人獨自面對社交適應的議題,照顧者最好在童年期就要逐步引導,告知亞斯兒童,社會上有兩種不同思維繫統與邏輯,並讓他發揮自己所擁有的長處。

(本文摘自《當亞斯人來到地球》/四塊玉文創)

【作者簡介】

林仁廷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髮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現任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二十年餘,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服務對象包括大專生、青少年特教生,年齡從幼稚園到七十多歲都有。

同時也是家庭主夫、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旅行動漫畫畫攝影、社會觀察與寫短篇小說

經營臉書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當亞斯人來到地球》/四塊玉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