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三年賣出10臺,未來有多大想象力?

優必選的當務之急,或許是保持科技研發初心,在等待大規模商業化爆發的漫漫長夜,先確保自己始終在正確的跑道上。

©️懂財帝出品 ·作者|逸凡

12月19日,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必選”)披露招股章程,正式啓動發行工作,公司擬全球發售1128.2萬股,發行區間爲每股86港元至116港元,最多募資約13.09億港元。

當優必選終於跨進二級市場,正是人形機器人賽道最熱鬧時。

埃隆·馬斯克公佈人形機器人Optimus Gen2(擎天柱第二代),展示了更智慧的能力。前有字節跳動被曝擴建機器人團隊,前華爲“天才少年”稚暉君發佈智元機器人,小米出資和優必選等公司合作建設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在招股書中,優必選明確表示已經商業化,財務數據卻表明苦陷虧損狀態,9輪融資和高負債也避免不了資金困境。在競爭日趨白熱化之際,優必選成功抓住上市這根救命稻草,無疑大鬆了一口氣。

對於市場而言,人形機器人更多停留在炫酷的概念,而非實質需求。對於投資者來說,目前該賽道的發展看似吸引力十足,回報卻談不上性感。

此次優必選帶着“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風頭登陸港交所,恰好給業內外人士提供了一次審視人形機器人的商業模式和未來潛力的機會。

01|周劍的flag落空

2018年,優必選創始人周劍立了一個flag:“我相信2019年的營收底線是60億元,如果達到80億元就是80分,100億元是100分。”

當時他的樂觀來自,根據公開報道的數據,優必選2014年的銷售總額僅有200萬元,2015年達5000萬元,2016年暴增至3億元,2017年突破10億元。

但現實相差甚遠,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優必選實現營收分別爲7.4億元、8.2億元和10.1億元,2023年前6個月營收爲2.6億元。

探索商業化多年的優必選,還是缺乏自我造血能力。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前6個月,優必選毛利分別爲3.31億元、2.56億元、2.94億元和0.53億元,同期淨虧損爲7.07億元、9.18億元、9.88億元及5.50億元,累積虧損近32億元。

周劍是機械方面專長出身,堅持搞自主研發,研發經費更是“花得如流水般”。

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優必選研發投入分別爲4.29億元、5.17億元、4.28億元及2.24億元,分別佔當期總收入額57.9%、63.3%、42.5%及85.9%。

既然營收無法養得活研發,外部借款就成了重要選項。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及2023年10月31日,優必選的銀行借款分別爲0、3.1億元、3.0億元及7.5億元,總體不斷增加。

優必選的資產負債率也長期偏高。2020年末優必選的資產負債率爲58.03%,到了2021年末,這一數值已升至71.51%,遠超公認的資產負債率適宜水平(40%-60%)。資產負債率過高,意味着優必選幾乎沒有了債務融資的空間。

與此同時,爲儘快打開市場知名度,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居高不下。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其開支分別爲3.13億元、3.58億元、3.61及1.90億元,分別佔當期總收入的42.3%、43.8%、35.8%及72.7%。

“燒錢”卻未換來增長,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3年上半年,優必選存貨分別爲4.13億元、4.26億元、3.33億元及4.16億元。

綜合種種指標,優必選的財務情況似乎趨於惡化,營收、毛利處於下降態勢,淨虧損、各項支出、借款處於上升趨勢,這或許能解釋其上市過程爲何坎坷。

2019年2月,周劍公開稱,爭取在2019年內於國內進行IPO。

這一次,flag再次落空。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間,優必選數次提交IPO申請都沒有成功,隨後更換輔導機構仍舊無果,衝擊A股沒了下文。直到今年初,優必選轉戰港股,才重啓上市之旅。

雖耕耘機器人賽道已久,其競爭優勢稍顯不足。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2年優必選在中國智能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產業中佔據2.8%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

而第一和第二名市場份額分別爲6.4%和4.6%,第四和第五名則分別爲2.7%和2.22%。單從市場份額來看,優必選離前兩名差距較大,又相對容易被後面的企業趕超。

今日的成績來之不易,周劍爲此幾乎耗盡了家產,才熬到吸引外部投資方的注意。2013年10月,拿到2000萬元天使輪融資後,優必選有了喘氣的餘力。

天眼查數據顯示,成立至今,優必選共完成9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鼎暉投資、科大訊飛等知名企業及機構。目前騰訊控股持有6.48%的股份,爲第一大機構股東。

同時,公司股東中涵蓋了很多地方國資,如杭州餘杭政府旗下的杭州優知,還包括多個省區的投資公司,比如平陰源道。

隨着產品的迭代推出,其估值也不斷攀升。2015年A輪3億美元,2018年完成由騰訊領投的8.2億美元C輪融資後,優必選的估值超過50億美元,一躍成爲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

估值被持續看好的另一面是,因優必選遲遲無法盈利,背後投資方或有意變現退出,這也是其着急上市的重要原因,早日打通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

在D輪融資後,該公司有過兩次股權轉讓,投資方深圳市獨角獸公司分別以每股62.49元、65.88元價格,將股權轉給上海優爵、濮陽金控,價格均低於77.88元。

02|熾熱賽道

在周劍謀求上市時,賽道也變得愈發擁擠。作爲一家創業公司,優必選要面對的是一羣實力雄厚的科技巨頭。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表示:“未來,機器人將會像手機一樣普及。”

英偉達 CEO 黃仁勳站臺稱,AI 下一個浪潮就是具身智能(即 AI 大腦與機器人軀體結合)。雷軍提及人形機器人時表示,“我們要用互聯網思維做硬件。”

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難度在所有機器人中最高,涉及十分複雜的技術,被稱做“機器人皇冠上的明珠”。當前各選手的水平參差不齊,在技術上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

多年來,業內一直主攻的的技術難點是自由度,一般關節越多,機器人的行動就越靈活,關節自由度又與機械的複雜程度成正比,這極其考驗廠商的研發能力。

特斯拉最新發布的Optimus Gen2比第一代更驚豔,頸部和手部自由度有所增加,重量反倒減輕了10kg。能單腿支撐、上下蹲、做基礎的瑜伽拉伸工作,可以和人類一樣正常走路,抓取、拿起、放下雞蛋也不在話下。

比較而言,CyberOne僅有21個關節自由度。關節自由度的差距說明,特斯拉比小米更勝一籌。

優必選的代表性人形機器人Walker X則擁有41個關節自由度,能在樓梯、碎石、草坪等地形平穩行走,可以操控冰箱、咖啡機、吸塵器等家電,提供按摩、擰瓶蓋、端茶倒水等服務。

在自由度方面,波士頓動力關節比Optimus Gen2、CyberOne、Walker X都要少,爲何靈活度卻高出不少?根本上仍是最底層的技術問題。

目前,關節驅動控制主要有液壓驅動、電機驅動和氣壓驅動3種技術路線,其中電機驅動爲主流,且實現難度較低,Optimus Gen2便採用電機驅動。

液壓驅動的技術難度更高,維護起來也很麻煩。該技術通過高精度的缸體和活塞來實現,從液壓泵到液壓缸採用軟管輸送液壓油,可能會出現接口處漏油、管內裂縫等情況制約驅動。

波士頓動力通過3D打印,把輸油管等所有動力裝置零部件均嵌入到腿部的機械結構中,就像人的血管一般,不再需要外掛的油管。據悉,Altas全身共有28個液壓缸,液壓衝擊小、響應快的特點,讓其靈活度更像人類。

去年8月,波士頓動力發佈了Atlas的跑酷視頻,展示了Altas幾乎接近於人類的彈跳和軀體穩定性。

當其他玩家還在發愁機器人平面行走時,Altas早已能跑、能跳還能後空翻。波士頓動力在液壓驅動上打造了堅固的技術壁壘,連馬斯克也以此爲發展目標。

儘管優必選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有着先發優勢,但在大模型算力、訓練數據層面並不具備優勢,而這些因素恰恰能迅速補足新興玩家的短板。

優必選還沒建立護城河,未來必會面臨消費者“貨比三家”的壓力,應對更兇險的競爭。

03|三年賣出十臺,未來想象力在哪?

按照周劍本人的理想,他其實更願意做面向C端的人形機器人市場。然而,爲了公司的生存,不得不發力B端,Walker系列便屬於To B 業務線。

Walker 系列是現在全球唯一實現量產交付的人形機器人,也是全球率先把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降至10萬美元以下的產品。

CyberOne六、七十萬元的成本看似和Walker系列差不多,但雷軍已坦承暫時無法量產。而Atlas高達200萬美元的成本,註定只能“生存在實驗室裡”。

優必選Walker系列確實是最接近商業化的人形機器人,但這樣的價格對於C端消費者依然太昂貴,B端的需求量又不大,工業機器人不在乎是否爲“人形”,低價高效纔是硬指標。

銷售額直接表明市場反應,Walker系列3年內僅賣出了10臺。招股書顯示,2021年優必選賣出一臺Walker-2機器人,2022年賣出一臺Walker、一臺Walker-1、兩臺Walker-2和四臺WalkerX,2023年上半年賣出一臺Walker-2,累計收入約1600萬元,對總營收的貢獻度不算大。

真正的收入支柱是教育類和消費級機器人,但它們的功能和外觀設計都偏向機器人“玩具”,物流機器人和康養機器人等應用級機器人基本與人形不搭邊,智能家用機器人主要是吸塵機、貓砂盆產品。

連行業標杆波士頓動力都因難以盈利,在7年內被轉賣3次,先後被谷歌、日本軟銀“拋棄”,現在由韓國現代接盤。

一度生產過 27000 臺人形機器人的軟銀機器人公司,兩年前就宣佈停產人形機器人 Pepper。

雖然優必選的Walker走出了實驗室,但商業化場景非常有限,以教育目的和接待服務爲主。

倘若從英國經濟學家馬祖卡託提出的“創新回報曲線”角度看人形機器人,會發現其尚屬創新回報的早期,離商業應用的“奇點”依舊遙遠。

馬祖卡託認爲,一項技術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的創新回報呈S形曲線。在技術創新的早期,風險極高,回報極低。隨着技術成熟,離商業應用“奇點”也就越近,相應地,創新回報收益開始獲得指數級增長。

AI 大模型的出現,給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前景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所謂人形機器人,最關鍵的不是擁有人類的動作能力,也不是一味追求與人類面貌與體態的相似,智能大腦纔是落腳點。

業內普遍認爲,大模型技術可以從語言、視覺、決策等多方面實現與人性機器人的結合,人形機器人被視作AI+的終極應用。

科技巨頭紛紛深入棋局,有望推動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突破、產業鏈升級,使越來越多人形機器人走出實驗室。

其中,行業對Optimus寄予厚望,馬斯克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表示,Optimus的最終價格可能低於2萬美元,預計3-5年內量產。一旦產品成熟,量產數量可能將達到100億-200億臺,遠超人類數量。

人形機器人這種硬科技本來就是長坡厚雪的賽道,無論是特斯拉的電動車,抑或大疆的無人機,都是依靠長期堅持研發,並及時抓住商業化可行的時機,站上行業之巔。

周劍曾提及,願景是人形機器人走入大衆家庭,這個理想很昂貴。優必選的當務之急,或許是保持科技研發初心,在等待大規模商業化爆發的漫漫長夜,先確保自己始終在正確的跑道上。

畢竟,科技公司之間的競爭,核心是技術的競爭。

說明:數據源於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