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國本輪通脹?

(原標題:如何看待美國本輪通脹?)

明明(中信證券首席FICC分析師

近日,美聯儲副主席夸爾斯表示,推動物價上漲的供應瓶頸可能是暫時性因素,將在未來12到18個月消退;而同時前美國財長魯賓則表示,美國面臨通脹持續高企的“重大風險”,決策者小心避免經濟過熱。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是近期關於美國通脹的一個縮影,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市場還是美聯儲的官員,對於本輪通脹的看法都不盡相同。要全面認識美國當前的通脹,可以先從美聯儲的態度和當前美國經濟基本面入手。

從美聯儲的態度來看,在6月的議息會議上,美聯儲顯著調高了對通脹的預期,但仍表示通脹反映了暫時性因素。具體而言,美聯儲預期2021年PCE爲3.4%,今年3月預期2.4%;預期2021年核心PCE爲3.0%,今年3月預期2.2%。這種調整超出了市場預期,從側面反映出美聯儲開始關注到通脹持續上行的風險。

而從鮑威爾對於通脹的表述來看,一方面表明美聯儲對於通脹飆升已有認知,前期對於通脹的判斷有些過於樂觀,但仍然認爲通脹是暫時的,只是持續的時間可能比之前判斷更持久;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通脹預期持續上升,美聯儲將對通脹採取行動

從美國近期的基本面情況來看,在疫情這一制約生產的最主要因素方面,美國疫情整體改善較爲顯著,但距離完全恢復仍有相當長的距離。今年4月中旬以來,美國當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從每日新增數量約7萬的水平上持續下行,到近日已經維持於每日新增數量約1.3萬,整體改善明顯,但絕對數仍然很大,距離完全恢復仍然有很長一段距離。當前美國疫苗接種快速普及:截至上週日,即6月27日,當前美國已接種至少1針新冠疫苗的人數佔比爲53.6%,每百人新冠疫苗接種量達到96.67劑次。

通脹方面,在貨幣寬鬆疊加財政刺激下,美國5月通脹數據略超市場預期,主要拉動來自於交通運輸和能源分項。5月美國未季調CPI同比錄得5%,較前值4.2%上漲0.8pct,未季調核心CPI同比錄得3.8%,較前值3%上漲0.8pct。去年受疫情影響導致的低基數效應是5月美國通脹同比讀數大幅上漲的一項重要原因。從CPI的分項上來看,給5月份美國CPI同比帶來拉動效應最強的分項是交通運輸和能源項,5月美國CPI交通運輸分項同比增速達20%,能源分項同比增速更是高達28.5%,主要反映了疫情修復下人們出行需求的增加。5月PCE同比增3.9%,遠高於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核心PCE同比增3.4%,爲1992年以來的新高。

經濟景氣方面,美國5月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均超出預期,反映出旺盛的需求帶動通脹數據持續上漲。製造業PMI自去年12月起,除今年1月錄得58.7之外,其餘月份均在60以上,非製造業PMI也在3、4月超過60,在5月進一步超過61。具體而言,製造業方面,物價指數供應商交付指數、產出指數、新訂單指數和訂單庫存指數分別爲88.0、78.8、58.5、67.0、70.6,而客戶庫存指數進一步下跌至28.0,是5月製造業PMI分項中唯一低於榮枯線的一項;非製造業方面,物價指數、商業活動指數、新訂單指數和供應商交付指數均超過60,分別爲80.6、66.2、63.9和70.4,各分項均位於榮枯線上方。美國5月PMI反映了當前在疫情平穩和財政政策支撐下美國經濟的修復有所加快,預計美國經濟景氣度仍將延續回升。

從經濟基本面總體來看,短期通脹處於高位是基數效應疊加疫情向好帶來的出行需求提升所致,這些因素總體上的確是暫時的;長期而言,後續經濟景氣延續回升,需求仍然強勁,儘管疫情改善利於生產恢復,但是生產端修復速度可能不快,造成供需缺口仍然會在一定時期內存在。

從上述美聯儲的態度以及美國經濟基本面情況來看,我們認爲本輪通脹總體上還是對過去幾十年經濟政策和次貸危機全球低通脹的修正,並非是大通脹時代重演。當前美國疫情仍然存在擾動,導致供給端仍然受到約束。但在需求端,一方面在拜登強財政政策的刺激下,美國將開啓大基建時代,陳舊落後的基礎設施將得到更新換代;另一方面,疫情後美國私人儲蓄率顯著升高,爲後續消費持續復甦積攢動能。在二者作用下,美國需求或將持續強勁,導致次貸危機後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可能變爲持續一定時間的產能不足。在此背景下,本輪通脹可能是週期性的通脹迴歸,雖然不會出現特別高的持續性通脹,但是未來1-2年整體通脹中樞或將有所擡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