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宰樞廟 百年牆面原貌現身

三峽宰樞廟近期維修,意外發現塵封200多年的原始牆面,三峽河卯石被打鑿成龜殼狀放置在牆下。(蔡雯如攝)

建廟超過200年的三峽宰樞廟,2014年被列爲市定古蹟,但建築歷史悠久、年久失修,今年8月開始維修,工人近期在整修外牆剝落時,發現後方藏有一片鑿成龜殼狀的三峽河卯石牆面。宰樞廟主李楷瑞推斷,這龜殼狀卯石牆面應該是創廟以來最原始樣貌

宰樞廟是三鶯地區第一座列爲市定古蹟的寺廟,於清朝乾隆42年建立,至今有244年的歷史,也是濁水溪以北第一座主祀玄天上帝的寺廟。由於廟宇木造土磚結構打造,年久失修出現白蟻蛀蝕土角牆剝落,今年8月3日開始維修。

工人在刮除宰樞廟主堂泥沙時,發現層層白灰牆面內有一塊最原始的土角牆,牆面下方有2排整齊排列的石頭,且左、右側牆面石頭排列方式皆不同。

李楷瑞表示,這些石頭是三峽河的卯石,先人一顆顆卯石打鑿成六角菱形的龜殼狀,放置在土角磚下方當底基,以「左公右母」的方式排列,左側牆面只有象徵公龜六角形卯石,右側牆面的龜殼狀卯石下方卻擺放着橢圓石頭,象徵母龜下蛋。

他說,這種將卯石打鑿、排列的方式相當特殊,連文化局歷史建築聚落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視察時也稱,這種牆面相當罕見,普通廟宇鮮少以卯石打鑿鋪面

李楷瑞補充,宰樞廟在清朝乾隆時期日治時代前,曾是李氏宗族聚集的地方,發現牆面的地方就位在廟宇主堂的地方,推估是先祖爲了讓宗族香火延續所設計的小巧思,整修後會將龜殼狀牆面保留,不再覆蓋白灰面塗,待明年8月維修期結束後,供民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