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三峽水燈節 耆老一手包

水燈節有3大座20公尺高水燈排,需要數十位民衆用肩扛着遊街,場面盛大。(本報資料照片)

水燈排製作須考慮竹子粗細、韌度,組裝過程中也須顧及兩側竹子長度,以免重心不穩,導致水燈排斷裂。(三峽區公所提供/蔡雯新北傳真)

動員令

新北市三峽區自古就是臺北盆地重要的河港聚落,清代不少漢人渡海移民開墾,常因爭搶土地發生械鬥或水土不服去世,在地居民擔心死去的羅漢腳(單身男子)沒子孫祭拜成爲孤魂野鬼,便在農曆7月7日以各聚落土地公廟爲據點施放水燈,以輪流普渡方式祭祀亡魂、祈求平安,水燈節也漸漸成爲鄉里和睦聚集的重要慶典,成爲重要的民俗文化

三峽區秀川里長李楷瑞表示,水燈節延續到日據時期,因「皇民化運動」被迫終止,國民政府遷臺後才又重新施放,他的祖父劉添財當年擔任秀川里長時,相當熱衷放水燈,號召民衆出錢、出力,水燈節開始在秀川裡復甦;里民結束農務工作後,便相約一起做水燈,有人做燈籠外觀、有人負責砍竹做水燈排架,延續了幾十年,但祖父去世後即告中斷

李楷瑞說,水燈節從50、60年代後停辦超過20年,主因是臺灣從農業轉型爲工商社會,地方青壯年人口外移至都市工作,無法回鄉幫忙水燈節前置作業,加上懂水燈製作的耆老逐漸凋零,在地活動隨之式微。

直到2000年,前八張里長劉陳勇感念傳統文化消逝,再次集結地方人士和耆老,重振旗鼓連辦3年水燈節,甚至舉辦「水燈製作研習營」,傳承水燈文化與製作技藝。但劉陳勇未續任里長後,水燈節第三度中斷。

爲復興三峽文化、傳承水燈技藝,李楷瑞2010年繼承父親劉賜麟衣鉢當選里長後,2011年便重新整編水燈節,恢復遶境、普渡等習俗,盼讓水燈節永續傳承、不再中斷。

舉辦製作營 延續技藝

但因水燈節中斷多年,無法立刻找齊耆老製作傳統水燈排,便以鐵桿製成的水燈排替代,讓里民扛着遊街,雖然吸引民衆注意,現代化的水燈排卻無法呈現地方特色

2017年新北市民政局看到秀川裡推動水燈節的成果,希望將慶典變爲地方特色活動,便由三峽區公所編列經費輔導,邀在地消防義警退伍軍人協會加入,並且請劉陳勇一同號召耆老循古法做出3座水燈排,有了充足人力、經費,終於重現傳統水燈節。

火把遶境 參與者

「三峽水燈特色就是堅持傳統人力!」李楷瑞說,每次水燈節都動用上百人力,活動前1周大家聚集在宰樞廟前製作水燈排,水燈排最高達20公尺,每次都要製作3座,剖竹、扎線、彩繪、接電,接着掛上近百隻燈籠,全是三峽耆老一手包辦;期間遵循民俗禁忌,女子不能跨越水燈排枝幹,前置作業不只費力,更須謹慎。

活動當天,遶境陣仗更是盛大,除了有扛水燈排的隊伍,還有鑼鼓隊、提燈籠隊、陣頭。由於古早沒有路燈,舉辦水燈節時都必須舉火把遶境,秀川裡也特別編出一支火把隊,特別將浸泡過煤油紙錢放進竹子內燃燒,讓里民舉着從宰樞廟出發,行經安溪國小、三峽區公所、祖師廟等地盛大遊街。

李楷瑞表示,水燈文化原只有老一輩參與,過去舉辦時間也不一定在週末,難吸引上班族、年輕人返鄉參與,爲延續傳統文化,秀川裡水燈節改爲每年農曆7月15日的前1個週六舉辦,參與人數逐漸增加,水燈節也成爲全三峽區民衆參與度最高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