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少年」怎樣養成的?日本14歲「殺童犯」出書自白

▲《絕歌》在日本社會引起很大爭議,該書最近也在臺灣出版。(圖/太田出版)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北捷隨機殺人案」的兇手鄭捷在2個月前槍決伏法,但所造成的傷害卻已無法彌補,到底是甚麼原因讓未出社會的「青少年」變成見人就殺的「殺人犯」呢?在日本犯下連續殺童案的14歲殺人犯「少年A」被釋放之後出版自傳《絕歌》,描述自己從小身處家庭,並寫下犯案前的心境轉變。

「少年A」(未成年不可公佈真名)於1982年出生在日本神戶,並在1997年的2月至5月間對多名兒童進行謀殺,造成1名10歲女童和1名11歲男童死亡,以及2名女童重傷。犯案後的少年A非常高調,他先把一名男童勒死,再把男童的頭顱割下展示在校園門口,還主動留下犯案聲明大膽的挑釁警方,「各位愚蠢的警察,試着來阻止我吧!」

少年A在1997年6月28日遭到逮捕,並在同年10月被送到「少年所」收容,經過長期的治療以及診斷後,少年A在2004出院,並以成年人身分重回社會。2015年6月,少年A以「元少年A」的名義出版自傳《絕歌》(絕歌,神戸連続児童殺傷事件),在書中寫下自己犯案前後的心境轉變,以及重獲自由以後融入社會的過程

▼少年A犯案後還寫信挑釁警察。(圖/翻攝日網)

《絕歌》的出版引起日本社會強烈的反彈,但首刷的10萬本卻很快就銷售一空,顯示還是有許多人對「少年A」有很大的好奇。少年A在書中寫道,大部分人在回想國中同班同學時候印象裡通常只會有,「成績優秀體育萬能班長」、「幽默逗趣、最會帶動氣氛活寶」以及「天天打架鬧事、叼煙又染髮的同學」3個人,但其實還有一個坐在角落的人,「看,那裡不是還有一個人?你連名字跟長相都忘了的人,你根本也忘了曾經跟他同班過吧?」

「這樣一個無論在任何學校、任何班級裡一定都會出現幾個的屬於校園階層裡頭最底層的『無臉人』,從那一天起,成了少年犯罪的『象徵』。」從少年A的自述中可以發現,在學校「不被人在乎」令他耿耿於懷。

雖然《絕歌》的自白並不等於少年A成爲殺人犯的真正原因,但他的經歷似乎和許多犯下「隨機殺人事件」的青少年類似。馬里蘭大學犯罪學博士楊曙銘在《絕歌》的中文版序文提到,「世界上可能有許多潛在的『少年A』但不爲人知,在預知犯罪記事之前,我們有沒有可能先從家庭方面着手,讓孩子機會面對多元的人際刺激,進而發現這些哀鳴的靈魂,或許能減少一位少年A、少聽一次絕歌呢?」

▼疑似少年A成年後的身影。(圖/翻攝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