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難 癌末安寧療護率連2年下降
安寧療護率下降 製表/元氣中心
病主法上路邁向第六年,簽署率仍低於百分之一,而安寧緩和資源被詬病不足,據衛福部統計,癌症患者死前一年接受安寧療護比率,連兩年下降,國內安寧病牀佔牀率僅六成,部分區域一牀難求,部分區域卻是空蕩蕩,讓國人善終路艱難。
病主法簽署率 不到1%
爲求善終,臺灣推動亞洲首部病主法上路將滿六年,至今全臺僅六點八萬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佔臺灣成年人口不到百分之一,而安寧病房量能有限,都會區與偏鄉使用率不均,近五年國內安寧病牀佔牀率,平均落在五至六成間。
臺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程邵儀說,該數據是「分佈不均」導致,臺大、北榮安寧病牀一位難求,偏鄉病牀卻乏人問津,甚至因此關閉,根源在部分民衆對緩和醫療觀念不深,當已可使用安寧緩和醫療階段,卻遲疑、觀望。
臺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常祐康說,不少醫院的安寧病房都得排隊,等待病牀的病人,遠比成功獲得牀位的病人多,不少癌末的患者,只能選在原科別病牀,採安寧共照方式面對人生最後一哩路。
另外,據衛福部統計,癌症病人死前接受安寧療護的比率,一○九至一一一年逐年下降,從百分之六十四點一降至百分之六十一點三。
常祐康說,安寧療護比率下降,也與癌症新藥發展,增加醫師與家屬有了「再試一下」的機會,反而延誤進入安寧時間,他認爲,當治療走到極限,病人、家屬與醫師應將「延長生命」的目標,改爲「改善生命品質」,協助進入安寧緩和。
安寧觀念 抗癌初期就應介入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說,安寧醫療在抗癌初期就應介入,但實際執行的比率低,癌症病人若非急性期,多會待在家中或長照機構,機構經營者在長者善終上多做努力無法獲得報酬,在安寧緩和療護着力較少,有問題就把人送至醫院,讓安寧緩和醫療進入長照機構將是重點。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受疫情影響,醫療量能受限,連帶影響近年安寧緩和收案情況,新藥發展、民衆爭取治療機會也是原因之一,衛福部明年仍編列預算,提升國人對安寧緩和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