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浦江又添新景!“大橋公園”將於9月底建成,背後全靠這支“濱江鐵軍”!

7月1日早上,在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的二樓,40多名來自楊浦濱江辦、濱江公司黨員屏息以待,通過大屏幕集中收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屋內,人們激情澎湃地觀看慶祝大會,屋外,沿江工業博覽沐浴在早晨的陽光裡。

2019年9月,楊浦濱江南段5.5公里岸線全面貫通開放。看着昔日“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曾經臨江不見江的市民在這裡吹江風、賞美景、逛市集,城開公司總經理李繼和他的隊友們卻絲毫不敢放鬆。“今年楊浦濱江要啓動中北段濱江公共空間貫通6公里的開發建設,到明年將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設示範區,我們的任務很重。”目前,濱江每天都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大橋公園將在今年9月底建成,從原來的一個化工廠變成公園和兒童劇場,將滿足不同百姓對人民城市和公園城市的期待。

在楊浦濱江貫通建設工程中,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曬黑累瘦,日行兩萬步穿梭在各廠區之間;他們細細打磨,將百年工業遺存衝擊鑽中搶救下來;他們以人爲本,懷着爲百姓服務的初心建設人民的濱江。他們是楊浦濱江建設者,是一支“濱江鐵軍”。

工地建到哪裡,黨旗就飄揚在哪裡

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前身是始建於1902年的“祥泰木行”。自今年初開門迎客以來,展示館就成了熱門地標,每月接待市民上萬。“展示館建設前後只花了92天時間。”這對於李繼來說,又創造了一個新紀錄

李繼是軍人出身。去年8月,公司接到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的建設任務。工期只有3個月,3層樓的展示館要新建電梯廳,要改造防雨體系和內部管網體系,要攻克用電增容等難點。整整半年,李繼帶領團隊撲進項目裡,他制定了翔實的實施方案與分工清單,讓展示館在92天內從一紙藍圖變成現實。

去年11月,黨旗飄揚在楊浦大橋下,大橋公共空間與綜合環境工程(一期)臨時黨支部正式成立,這是楊浦濱江公共空間在建項目上開創的首支項目部臨時黨支部。隨後,大橋公園項目臨時黨支部、世界技能博物館修繕項目臨時黨支部等相繼成立。

“工地建設到哪裡,黨旗就要飄揚在哪裡。”楊浦區濱江辦常務副主任、濱江公司董事長左衛東說,在濱江建設過程中,黨員打頭陣、挑重擔常事,他們發揚着吃苦耐勞的楊樹浦精神,衝鋒在建設第一線,練就了一支政治過硬、保障有力的“鐵軍”。

2019年9月28日,“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楊浦濱江開幕。而城開公司的項目經理毛乾宙拿到建設圖紙那天,是當年的8月5日。“55天,5萬平方米,3個構築物,每天3萬步。”面對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毛乾宙只是簡單一句:“人的潛力是無限大的。”

“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會場位於上海船廠的兩個巨型船塢。毛乾宙第一次到現場便傻了眼,那是兩個巨大的“坑”。而他們要在這一片“荒蕪”中建起鋼結構的主會場,還要進行內裝佈線、排水……

2019年的夏天,毛乾宙每天頂着高溫奔跑在施工現場,曬得皮膚一片紅一片黑。工期進行到一半時還遭遇了颱風,停工半天。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到凌晨才下班,天不亮就出門。他的兩個孩子一個剛上初一,一個兩歲半,55天都見不到爸爸一面。

當年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楊浦濱江順利開幕,5.5公里濱江南段岸線同步正式開放。

站在百姓角度考慮每一個細節

“記得2014年底,楊浦濱江還只是剛收儲好的老舊工廠與廢棄碼頭,第二年4月,楊浦濱江500米示範段正式開工。”回憶起這一幕,楊浦濱江公司副總經理劉紹旭坦言,“當時心裡真的沒底,但我記得前輩跟我說過的一句話:上海不該只有一段外灘濱江。”

在濱江建設中,“快”不是唯一追求,還要做到“精”。位於上海電廠的濱江段,有一個屋頂矢車菊形狀的咖啡館。按照設計方案,矢車菊屋頂爲僅12釐米厚的清水混凝土。“但當時的工藝還達不到這種要求,於是我們不斷試驗。”劉紹旭記得第一次拆模,混凝土打不進去,鋼筋都裸露在外,於是團隊決定推倒重來。“光鑿掉打好的混凝土就花了一個多星期,但我們寧可延誤工期,也必須做到精益求精。”

從500米示範段,到南段濱江5.5公里,楊浦濱江的開發在持續優化和迭代。濱江公司規劃土地部首席工程師徐進告訴記者,“隨着濱江越來越多區域建成開放,很多市民提出的不同意見,我們希望能在藝術氣息和大衆審美之間找到平衡點。”

徐進從小生活在楊浦,長大後又親身參與楊浦濱江建設。2015年夏天濱江示範段建設期間,她和來自同濟大學的團隊每天沿着江邊反覆踏勘,把能找到的歷史遺存一點一滴挖掘出來。“上海電站輔機廠東廠的單層倉庫,按照最初方案只保留外表面。但當工人們把屋頂掀開,看到老廠房內部,爬山虎與牆壁共存共生的景象時,我們當即決定要把內外兩個牆面保存下來,還要儘量保留牆上的爬山虎。”後來,他們給這座構築物取名爲“共生構架”。

“從濱江建設之初,團隊就始終把人的感受放在心中,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慮每一個細節。”左衛東說。濱江團隊以人爲本的初心,正是今天建設“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

世界的濱江,人民的濱江

楊樹浦發電廠遺蹟公園旁邊,有一座名爲“若衝園”的藝術雕塑,遠看是由一些色彩斑斕、高低不平的立方體堆砌而成,近看才發現那是舊門窗、舊鏡子、瓷磚燈具等老居民家中舊物

在濱江開發過程中,建設團隊挖掘出很多珍貴的工業遺存,集中存放在上海電站輔機廠的一個倉庫內。一個1918年英國曼徹斯特小鎮產的梳棉機,幾段從地下挖出的木頭樁子,兩個大吊車的輪子,一些奇形怪狀的水泵……這些遺蹟對於曾經生活於此的人來說,都是珍貴的回憶。

讓濱江公司行政事務中心經理周莉印象最深的是,在楊浦大橋以東2.7公里開放的第一天,一位剛從美國回來的老人坐在輪椅上被家人推進來。在靠近電站輔機廠西廠防汛門時,老人要求女兒扶她到江邊拍一張照。周莉問老人,爲什麼一定要站在這個地方。老人說,自己以前是制皁廠的工人,跟電站輔機廠是隔壁鄰居。

“以前我一直聽說隔壁的工人說他們那裡有一道防汛門,打開就能看到整個濱江。”老人執着地說,“我就想知道,從他們的廠子裡看出去的黃浦江,和我們看到的有什麼不一樣。”聽了老人的話,周莉第一次意識到:“還江於民,我們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2020年6月,楊浦發布一份三年行動計劃,到2022年將楊浦濱江打造成人民城市建設示範區。楊浦要以“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世界級的濱江。實現這一目標,還要依靠這支團隊的每個人,在各自平凡的崗位發揮着自己不平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