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猶太人遺蹟 獨特歷史記憶

1930年代,納粹領袖希特勒開始在德國政壇崛起,逐步實施排斥甚至抓捕猶太人的政策,許多當地猶太人爲了生命安全,不得不逃離。

當時歐美許多國家,或出於不願意接納太多難民影響自身,或是害怕德國的勢力,因此紛紛對猶太人關上大門,上海成了許多猶太人逃避納粹迫害的避風港,估計從1933年到二戰結束,收留猶太難民3萬多人。

根據鳳凰週刊的文章「二戰中猶太人的上海旅程」,這些猶太人能輾轉來到上海而倖免於難,與中華民國外交部的同情、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無條件簽發上海簽證的義舉、滿洲國駐德公使館及日本駐立陶宛領事經手的上萬張過境簽證有關,也與當年上海的租界地位及大國間複雜的利害考量有關。

當年上海猶太人聚會的「摩西大會堂」,如今就是「猶太難民紀念館」的一部分。館內記錄了這些猶太人在上海生活的點滴,不少人表示,生活雖苦,甚至在日本佔領上海階段受到屈辱,但與當地中國居民的相處很和諧。

只是,向來不提「中華民國」4字的大陸官方,「全盤接收」了這段發生在中華民國時期的歷史,直接稱何鳳山爲「中國」的外交官,館內一切說明都是「中國」,只有展出的證件上,還留有那抹不去的中華民國年份。年輕一代倘若不去思考,很容易誤將這一切與當前中共政權相連結。

受到20世紀戰亂影響,在中國大陸土地上,有一座紀念別國人苦難的「猶太難民紀念館」,有紀念日本人殘害中國人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但是至今仍沒有紀念自己人折磨自己人的「文化大革命紀念館」。

作家巴金生前的遺願之一就是建立一座文革紀念館,儘管大陸官方擡高了巴金地位,但這個遺願並未實現,公開談論甚至追究文革責任在大陸仍是禁忌。

對待苦難不該有區別。什麼時候中國人能以反省及警惕的心參觀文革博物館,如同德國總統高克(Gauck)2016年3月訪問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這將會是值得銘記的里程碑。10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