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疫情加速下的數位轉型迷思(王薇瑄)

疫情期間,數位轉型不時傳出讓企業營收逆勢生長佳話,像信義房屋玉山銀行等都因搭上轉型風潮而擺脫了傳統枷鎖。圖爲中華電信與高通攜手微軟及臺灣筆電大廠,成立「企業數位轉型行動陣線」,打造行動PC新世代。(中華電提供)

陣子,聽了臺灣某知名科技雜誌總主筆的「數位轉型」演講,他介紹了士農工商業的數位轉型史,也讓O2O、ERP等艱澀的專有名詞不停在聽衆耳際來回穿梭。演講結束,業界代表爭先恐後地提問,不外是:「我們是三到五人的小公司,要怎麼數位轉型?」「我們公司是數位內容公司,要怎麼數位轉型?」主講者和聽講者之間的供需失衡,不言而明。

在此,我提出兩個觀點講述數位轉型:爲什麼有數位轉型?誰需要數位轉型?

迷思之一,新冠疫情確實加速了數位轉型,但轉型的引爆點,乃始於中美貿易戰。在全球化後的中美衝突下,各國必須選邊站,不論是被迫還是策略性的在地化生產,不少大企業的子公司生產鏈紛紛出走中國,有的選擇返國,有的遷廠東南亞,子公司間的財報進貨單等若非數位化格式又有差異資料統整複雜,則容易造成溝通障礙,所以子公司遍地開花的大企業才需要格式統一,才需要便於系統性管理的「數位轉型」。

相對來說,規模不大的私人企業,帳務資訊沒那麼繁雜,關鍵文件通常落在一、兩位高階主管手中,資料量小,複雜度低,經手人不多,根本沒必要花幾十萬買一套數位轉型系統。誇張一點說,如果是個小型工作室,一個line羣組就足以解決所有的繁瑣。

迷思之二,是早已轉型卻不知已轉型。傳統內容販售公司才需要將實體內容「轉型」成數位內容,數位內容公司的產品就已經是數位格式,沒有轉型問題;而另一常見的已轉型者,還有與時俱進的零售商轉戰電商,其後端也立基於數位世界上,這些都是數位化進程中不知不覺的轉型者。

疫情期間,數位轉型不時傳出讓企業營收逆勢生長的佳話,中小企業確實心癢癢,像信義房屋、玉山銀行等,都因搭上轉型風潮而擺脫了傳統的枷鎖,但其屬性都是大企業,不能齊觀。其實臺灣目前急需的並非數位轉型,而是整體產業升級。近二十年,臺灣前十大企業的獲利排名,都還是傳統產業;而世界前十大企業排名,早已從工業轉移成高科技網路公司。

數位轉型終究只是提升效率,若是產業本質沒有突破創新,數位轉型不過是關門加速器。如果你也正想用數位轉型提高產業價值,不妨先思考:轉型與改革,哪個纔是當務之急?

作者爲科技媒體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